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余志勇:在一窗通办中看减与简

[ 作者:余志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5-25 录入:实习编辑 ]

一个窗口受理所有业务。长江日报记者昨日获悉,为积极推动工商登记注册便利化、方便申办人便捷办理各类业务,市工商局驻市民之家工商窗口启动了工商登记“一窗通办”服务新举措。高峰期窗口申办平均等候时间,较改革前缩短了15-20分钟。(长江日报 5月23日)

把4个工商服务窗口归并为“一窗通办”,申办人在一个窗口即可办理所有工商登记业务。解放被各种繁杂手续、冗余证明捆绑的民生,此举对于公众而言,无疑是个利好消息。

一直以来,“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不只是地方跑项目人员进入要害审批部门时经常碰到的情况,也是公众在公共服务窗口办事时屡见不鲜的“待遇”。“小肚子跑成大肚子办准生证”“往返3000公里跑六趟办护照”的悲壮个案。不由让人感叹,简政放权与减少百姓的来回奔跑,已然成为一些权力部门乃至工作人员不要彰显权威、刁难百姓的奢望。

一方面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缺乏服务意识,习惯于高高在上,沉湎于庸、闲、懒、散;另一方面是想通过刁难捞取好处———没有好处,再容易办的证也拖着不办,有了好处,哪怕违法的证件也能办。

事实上,办证相当于行政审批。在简政放权的大环境下,一则着眼于简化程序,另一方面则着眼于减少项目,即不必要的审批干脆取消。这种改革思路用于办证,除了改进作风、改革制度外,最重要的是减少证件,取消不必要的证件办理。

简政放权的“减与简”,关键在既有政策的很好落实,更要有工作人员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还要有尊重“服务人民群众就是执政为民”的基本原则。倘若定位、态度问题不转变,简化程序、完善流程等依然会沦为口号性的原则。

值得反思“一窗通办”带来的欣喜。过去“办证难”的问题,与信息公开不够、审批事项烦琐、行政效率低下等等根源不无关系,但更与惩处力度乏力有关。对问题的解决大多停留于“曝光一起、查处一起”之上。没有从原点出发,彻底根治“办证难”症结。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一窗通办”践行的是“简除烦苛,禁察非法”。它是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是医治这种不正常“权力病”的良药,也是对政府部门把持着过多的“裁量权”削减,让难以逾越一道道“门槛”降低,让“减证”与“简政”与此同行。

当然,对于工作人员而言,尽快熟悉全部业务,让自己从以前的“专科医生”成为“全科医生”,是转变公职人员“给群众找麻烦”,向“宁愿自己麻烦,不愿麻烦群众”转变,改变“你麻烦是正常,我麻烦就不正常”的惯性。更表明,政府职能部门正在逐渐退出“运动员”角色,通过激发自身发展活力和创造力,让为民服务更贴心。

最后,在“一窗通办”中看“减与简”,既窥探出以简化程序和提高效率为出发点,更探测出“釜底抽薪”式的改革决心,让窗口前的磨难将不复存在。相信辅以强有力的监督,定能促其进一步改进工作态度,以客观压力催生其主观上做好服务的动力。

作者地址: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