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午餐不许饮酒的规定,在湖南省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已执行好几年,但省委第八巡视组巡视永州蓝山县期间,发现个别镇政府在工作日的公务招待午餐上了酒,店方打“正”字计数,并不顾忌。 (中国纪检监察网站 5月7日)
细读本则新闻,有这样几个关键点首先值得提出:2012年底,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等就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明工作纪律改进机关作风的暂行规定》,严禁工作日午餐饮酒;所城镇在2014年至2016年2月,共安排工作餐上酒的有35桌;午餐上酒的理由,组织村干部开会,开展村民工作,上级到乡镇检查……;在工作餐接待菜单上,店方打“正”字计数,并不顾忌。看到此,过中缘由大概已略知一二。并非上级部门没有禁令,店方能毫无顾忌的以“正”计数持续两年之久,没有某某的授意行吗?说白了,店方打“正”字计数,不外乎是连同公款消费者与监管部门“藏猫猫”“打擦边球”,确实是工作的需要,是为了躲避监管的工作需要。
“无酒不成席”。一直以来,吃饭饮酒俨然成了朋友聚会、招待上级约定俗成的潜规则。好似饭桌上要是少了酒,就缺少了一种饭局氛围。诚然,我国酒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酒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但问题是,对领导干部而言,按照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反“四风”要求,在工作日期间不准饮酒的纪律是条“铁律”,是起码的“底线”不容触碰。这个对于店方而言,开门迎客或许有所不知,但对于地方政府的领导干部来说,难道也不知晓?笔者猜想,店家的帮忙“打掩护”画“正”字,也许是看在盈利的份上。那么我们的违纪者呢?如此任性而为吃喝,是为了“要想马儿跑,不怕马儿吃草”,还是难以遏制自己“舌尖上的腐败”?真不好说。总之,店方打“正”字计数,是把“双刃剑”,既伤害了公信力,也践踏了规章制度。
有道是,规章制度无论多么强有力,缺少了不折不扣的执行,等于一纸空文。而不可否认的是公款吃喝一直以来是一大顽疾,屡禁不止。在一些地方,少数干部在工作日期间饮酒总会以冠冕堂皇的工作为理由,要么以应对上面,上级来检查工作,不敢有丝毫怠慢,选择饮酒成为“汇报”工作的最佳方式;要么以面对下级,如若不盛情款待,就会落下“与群众不能打成一片”名声,工作就不好做为说辞。为此,工作餐上酒,工作“联络”了,“感情”交流了,“酒瘾”过足了,对上对下关系也处理“融洽”了。未曾想,转变作风也就会变成一阵风,政府公信力的信任也将被群众彻底抛弃,“正”字也被公款吃喝的嘴嚼“歪”了。
“己不正,焉能正人”。拒绝舌尖上的腐败,唯有令行禁止,只有用严格的执行保证制度建设实际效果,防止制度变“软”、变“松”;只有对心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打擦边、钻空子的现象,严格问责,绝不姑息;对违反制度的行为,加大问责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同时进一步健全与完善财政预算制度,通过严密财政预算设置及严格财政预算实施检查,使掌握权力者无法再钻财政预算疏漏的空子。否则这种看似“工作酒”就会给社会传递一种近乎畸形的信号——只要是为了工作,公款吃喝无罪,就算是醉酒也有理,不外乎画个“正”字而已。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店方打“正”字计数,再证干部工作日饮酒虽是件小事情,但却洞穿了作风这个大问题。不得不说,它的失控与地方政府有责任,监管部门有责任;与上级部门有责任,参与饮酒的人有责任,单位的领导也有责任。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虽然最后根据省委巡视组有关要求,结合该县实际,当地县委以紧急通知的形式下发规范全县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饮酒等行为的“六个严禁一个一律”。但笔者以为,下发通知的同时,还得规范权力,当权力有了严格的制度与法律约束,方能堵住吃喝的嘴。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