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陈守安:休耕不等于弃耕

[ 作者:陈守安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5-05 录入:实习编辑 ]

中国土地休耕,自古有之,多属自发性休耕,国家政令性休耕,无文献可考,当前正是土地休耕的最佳时期,机会难得,为此笔者谈谈本人掘见,与同仁共勉。

一、休耕的前提条件

土地休耕应该符合下列条件是:

1、确保粮食数量安全,休耕不能带来人为的粮荒,当前国内粮库全部爆满,新粮收购只能靠露天储存解决,国家粮食数量安全有保障。

2、要在适中的国际粮价条件下休耕,一旦休耕,粮食总产减少,需要补充部分粮食,从进口贸易中容易获取,并不至于进口国外高价粮食,当前国产粮价高于国际粮价。

3、农民不能以种田为主要收入,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是打工经济,耕种收入所占比例较小。

上述三个条件在我国的当前都具备,正是休耕之时。

二、土地休耕 造福子孙

自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前夕,受国际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被饥荒闹得刻骨铭心,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党的领导下,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基本解决了人民温饱;八十年代以后,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广泛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利用水稻、小麦、玉米的杂交优势,亩产单产直逼吨粮,全国粮食总产十一连增。

表面看来是个可喜的形势,实质是在土地上进行掠夺式经营,化肥过量使用,好比用激素使人发胖,是虚胖,农药除草剂应用,使害虫抗药性逐年增强,不可耕土地逐年增加,有机磷残毒被人食用,癌症发病率上升,并向青少年位移。

土地休耕使土地休养生息,令土地生态环境得到休复,还田于生态,复耕时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照样能产粮食,有利于粮食向有机方向发展,使我们的后代有食用田可耕,有健康食品食用。土地休耕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子孙的伟业。

三、过多存粮 国不堪负

计划经济时代“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现如今:手里有粮心里发慌。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国家为保护农民利益,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这一政策使财政不堪重负,以2013年收购的中等中晚籼稻为例:50公斤中等中晚籼稻收购价138元,收购费用、三年保管费用、资金利息、销售费用共需约90元,连本带费用共约230元,今年拍卖不超过120元,国家净亏110元。泰国那英政府就是存量过度而垮台。

粮食库存过多,粮库不够用,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新建粮库,建库速度跟不上,只能露天储存粮食,储粮安全无保障,林甸粮库的大火毁掉几万吨玉米。

四、土地休耕 须有序进行

土地休耕应当采取:指令性休耕和指导性休耕相结合,第一轮休耕,为解决粮仓不足,在产粮区选择性进行,对产粮商品率超过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农田,实行指令性休耕,同时给予必要的休耕补贴,对于地下水位下降的地区进行科学评估后,进行指令性休耕,休耕期不低于一年。第二轮休耕:沙化土地、盐碱土地、贫瘠土地纳入第二轮休耕,休耕期不低于两年。

对于一般性土地,农民用于自产自食,人均土地不超过一亩的,实行指导性休耕,以农民自愿为原则进行,政府加以指导。

休耕不等于弃耕,基本农田的红线不能变,休耕是让农田增强地力,休耕期间应进行如下工作:

1、进行土地平整,兴修水利。

2、增加腐植肥料,如种植红草籽等。

3、防止荒芜,为复耕创造条件。

作者单位:湖北英山粮食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