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社科院在京发布《中西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处境与对策》一书,其中一项“中西部农民向城镇转移意愿分布”调查显示,“很想”向城镇转移的农民工占11.83%,“比较想”的占21.73%,“一般”的占17.45%,“不太想”的占24.82%,“完全不想”的占24.13%,约一半农民工不想进城,另外66.1%的农民工认为到了一定年龄就想回乡。消息发布之后,在网上引起热议。(4月26日《中国青年报》)
为了鼓励农民工进城,合理引导农业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国各省市均不同程度地采取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措施等办法,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但结果如何呢?我们从社科院发布的这组数据当中便不难得出答案,虽然费了不少力,但也只能说是收效甚微。
那么,到底是什么阻止了农民工进城的脚步,又是什么让近一半的农民工拒绝到城里来过市民生活呢?笔者以为,其根源仍然离不开人们赖以生存的“饭碗”问题。事实上,也确实难怪农民工兄弟对到城里来定居与生活望而却步,因为,从现实角度分析来看,城里人这碗饭还真的是不太“好吃”。甚至连有些土生土长的城里人都感觉到了生活的日益“压力山大”,又何况是文化知识水平本就不高,就业技能与领域又相对过于单一与有限的农民工兄弟呢。
所以,笔者倒是以为,不论是各级政府也好,还是广大民众也罢,且不要自以为是地认为现今的农民兄弟仍然还是过去那种只顾埋头苦干,不顾抬头看天的老式农民,更不要以为你向他们抛出了城里人身份的“绣球”,就能够让他们不管不顾地跑到你的身边来。面对最现实的生活问题,其实他们也和我们所有人一样“精细”得很,尤其是对于从乡下到城里生活所将面临的房子、工作、子女就学以及高昂的日常生活开销等等诸多棘手和令人头疼的问题,他们更是有着十分理性的自我盘算。
而这些城里生活无法避免的现实问题,又有哪一项不得靠金钱去摆平和解决?那么,对于农民工来说,假如真像政府所期盼的那样,放弃了农村的土地和房屋,一头扎到城里来居住和生活,试问,堪比天文数字的高额费用支出,他们靠什么来解决?难道仅凭去工厂、工地上打工或是当快递员、环卫工、保安员那点忽高忽低,毫无保障的收入?那岂不是得“饿死”!更不要说一颗大葱七八块钱、一斤大蒜十几块钱,以及更加可怕的动辄上万甚至数万一平米的城市楼房了,连无数的城里人都买不起,我们凭什么相信农民兄弟能够住得起?恐怕他们在农村靠种地和打工赚来的那点钱还不够在大城市里买下一个厕所的费用。
也许有人会说,牛奶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我们的政府正在积极努力地加紧解决这一系列连城里人都感觉到无比头疼和恼火的问题,也能够保障进城来的农民兄弟吃得上饱饭、住得上楼房、子女有学上,但在笔者看来,连城里人面临的这些问题都还没有解决好,我们就不要急着将农民工从自由舒适的乡下生活中生拉硬扯进城里来“受罪”了,以免我们的好心“坑”了他们本该轻松自在、无忧无虑的未来生活。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甘肃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