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过年,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表姐把已经恋爱三年的男朋友带回了家,但没有事先告知家里人。均是县政府公务员的表姐父母满怀欣喜地忙活了一桌好菜招待未来女婿,原本是一顿喜庆晚宴,然而当表姐父母得知其男朋友家在农村后,,原本热闹喜庆的晚宴结果却不欢而散。宴上,表姐父母指责表姐,农村生活将会多么艰苦,农村卫生条件是如何令人堪忧,如果表姐嫁到农村将会如何另父母脸上蒙羞。在这一过程中,表姐男朋友一言不发,羞得满脸通红,最后扔下一句话愤愤离席,“往前推三代,谁家不是在农村,谁不是农民”。这一顿宴上的对话,浓缩了农村和城市的差异,中国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异并不仅仅是空间地理上分布的不同,在其他诸方面也处于长期的对立状态,以及双方在经济上、文化上、语言上、乃至思想观念上存在着巨大差距。表姐父母从未到过男方家,却一口认定,农村是贫穷的、落后的……贫穷、落后这类词汇本是用于形容某一地方某个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适用于农村,同样也适用于城市。然而,在这里却将其等同于农村,换句话说,农村就是贫穷的、偏远的、落后的;城市就是富裕的、干净的、整洁的、文明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萨义德的东方主义指出,西方的经济、思想、文化等都贯穿着一种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因而西方思想文化总是被认为居于世界的主导地位。与之相对照的是,非西方的第三世界或东方则被排挤到边缘地带,或者是不时扮演着一种相对于西方的“他者”角色。东方主义的东方几乎就是欧洲人发明的,东方主义之所以具有意义完全取决于西方而不是东方本身,而是虚构出来的东方。处于中心强势地位的西方对于处于边缘弱势地位的东方的长期以来的主宰、重构和话语权力压迫。东方主义也适用于中国的城市和农村。在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处于中心地位,农村则处于边缘地位。
“往前推三代,谁家不是在农村,谁不是农民”这句话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在传统古代社会中,城市更多的是政治中心和商品交换中心,或者是因处于交通要道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功能作用较小。由于城镇数量较少,中国属于传统的农业大国,历朝历代皇帝重农抑商。所以,古代社会中城市和农村的差别更多的是功能上的,而身份、地位上的差别虽有,但是并不突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由政府主导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城市化,政府对城市和市民实行“统包”,福利小至吃饭、洗澡,大到教育、医疗、养老。对农村和农民则实行“统制”,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以牺牲农村、农民的利益来发展城市。这一政策导致了城乡之间的隔阂,使得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别不仅仅是地理位置,更多的是身份、地位、阶级之间的差距以及城市和城里人独具的优越感,这种差距的影响和优越感延续至今。表姐父母没有去过男方家里,却能斩钉截铁的描述男方的生活环境、家庭状况:贫穷的、偏远的、落后的,农村人是没文化的、邋遢的、愚蠢的、思想封闭的;城市是富裕的、干净的、整洁的、文明的,城市人是有文化的、讲究的、聪明的、思想开明的。换句话说,表姐父母对于男方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条件是凭借自己的主观印象想象构建的,存有偏见,不具有客观性,缺乏真实了解。这也体现了处于中心的城市掌握着话语主宰权力,可以对边缘农村进行霸权定义。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城市化发展使得城乡之间的壁垒逐渐打破,小城镇迅速扩张, 城市在进行自我宣传的时候,也沿用了同样的方式。如今。走在大街小巷,新开楼盘的广告描述出一幅幅未来美好城市生活随处可见。在这些宣传标语里往往可能看见城市通过把自己同农村进行对比来提升自己的影子,同时也隐射着中心城市边缘农村的差别,例如“城市让生活更美好”“XXX让您尽享城市奢华”。城市生活就是美好的,奢华的,享受的,这也隐含着农村生活就是相反的一面。
东方主义作为一种话语方式在文化甚至意识形态的层面对东方进行表述。东方主义对东方的表述采用的是一套西优东劣的二元对立的表述系统,对东西方各白的特征进行预先分别,然后再把这些特征打上本质化的标签,从而使东西方之间的差异根深蒂固。1978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期望过上城市所描述的那样的美好城市生活,他们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还试图进行身份上、行为上、思想观念及文化上的转化,成为被外界承认的,所谓的文明的、富裕的城市人。然而,当农村人进入城市之后,这种中心城市对于边缘农村的主宰权力、霸权定义并没有消解,而是在城市内部进行了中心对边缘进行了再次构建。
前几年,“杀马特”一词在网络上迅速蹿红,这一词源于英文单词smart,译为时尚的、聪明的,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朋克文化,它所代表的是一种另类的青年形象,其最初形容的是结合日本视觉系和欧美摇滚的结合体。后来人们将这一词延伸,主要用于形容从农村走出来长期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二代。当提到“杀马特”的时候,大多数人联想到的是这一类群体:中学毕业或者是中高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的“90后”,喜欢流行网络口水歌曲,服饰是廉价的地摊货,头顶五颜六色的长头发,使用的是国产山寨手机,职业主要集中在理发店员工、餐馆服务员、建筑行业。与“杀马特”形成对比的是“小清新”,是指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在城市工作的白领,他们有着较好的经济基础,喜欢携单反相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养宠物,常在微博晒美食、美景照片。“杀马特”原本只是众多社会文化现象中的其中一种,同样“小清新”也是。但是,人们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将“杀马特”锁定在从农村出来的在城市务工的青年这一指定群体,并赋予了更多的含义,比如“山寨系”,“非主流”,乡土气息,“贵族王朝杀马特”,甚至将其归为“贫穷文化”。特别是从与“小清新”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差别,在农村人进入城市工作生活后并没有得到消解,而是得到了重新建构,也体现了处于中心的城市人对于这一群体的歧视和隔离。
很显然“杀马特”的定义并不是“杀马特”这一群体对自身,而是城市人基于自身的优越感以及长期以来对农村人的主观印象和偏见而形成的,并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与“小清新”截然不同的社会区分和待见。城市和农村的中心边缘之别随着农民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在城市内部进行了中心边缘的再生产,这种再生产不仅仅停留在社会空间位置上,比如城中村,还转移到了文化、生活、身份思想观念、各个方面,“乡下人”“乡村非主流”等。与此类似的情况还有大城市里有外来务工的农民工组成的“城中村”。东方主义者在表述时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向原初形式的发送,每一现代的、当地的行为都被归入原初的终极形式之中,而这一原初形式在此过程中又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同样,“杀马特”和“小清新”就是在中心城市边缘农村的基础上的再生产出来的。
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区别难道真的如描述的那样?农村是贫穷的、偏远的、落后的,农村人是没文化的、邋遢的、愚蠢的、思想封闭的;城市是富裕的、干净的、整洁的、文明的,城市人是有文化的、讲究的、聪明的、思想开明的。在费老先生的《文字下乡》中关于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讨论过: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按喇叭,慌了手脚,东躲西避都不是,司机刹住车探出头,朝着那乡下人吐一口:“笨蛋”!城里学生下乡,看见地里长着包谷,冒充内行说:“哟,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啦”。旁边乡下朋友的微微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
那又该怎么样来看待中国的城市和农村呢?城市和农村的区别应该基于自身的特点,农村的存在并非得依赖于城市人怎么看,同样,城市的特点不应同农村作对比而存在。也就是说,应该按照农村的固有特点来估价和描述农村,立足于自身的农村视角,只有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正确的、不带任何偏见的农村概念,而不是把农村当做“猎奇”一样来考察研究,城市也是同样。如果仅仅是把城市农村中任何一方参照物,用城市来衬托农村的落后,或者是用农村来衬托城市的美好,这样来了解任何一方,都不能得出一个正确的、客观的、不带偏见的答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索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