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王龙泉:美丽乡村建设为什么只美不活

[ 作者:王龙泉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4-18 录入:王惠敏 ]

走了很多地方,看过不少村子,最应该反思的一个问题是:一个个乡村美是美了,为什么还是同之前一样,看不出半点生机与活力,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乡村真的没有拯救的希望了,还是方式方法不对,或人不给力?

举两个位于北方的村子的例子。这两个村子具体在哪儿,名字是什么,暂且不说。目的只是想让大家真实了解一些地方的美丽乡村到底是如何做的,做完之后与之前究竟有哪些不同,并希望读者朋友能从这一客观实际出发,思考一下其中问题出在了哪儿?

一、谁的大手笔:小桥流水人家

第一个村子有村民1000多人,平日仍在村里住的不到200人。村子紧邻一条宽宽的大马路,距离县城也不远。为将这个村子打造成所谓美丽乡村,据说当地政府前前后后投入了1000多万元。

在朋友和村书记的陪同下,笔者将该村整体转了一遍。最大的感触是,村子是按照公园的标准打造的,邻路墙面被整体粉刷了一遍,且做了点缀与装饰;村中的小河全部用水泥浇灌砌平,小河上面还有几处别致的小桥;河两边空地上随意摆放了一些如石碾、石墩的老物件;村口被围栏围着的池塘边,盖起了一座标志性建筑,还有一个相当逼格的阙门。

一路走下来,还真有些“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感觉。其中几处位置突出的农家院外面挂着一排红灯笼,还有“客栈”字样的牌匾。走进去后,里面就是一个普通的农家院落,问这里是否能吃饭住宿,家里女主人一脸奇怪的表情,只说了两个字,“没有!”

好在这处院落家中还有人居住。据村民说,平时村里也就一百多人,其他人要么搬走了,要么外出打工去了。对于这里的美丽乡村建设,村民自然没什么意见,其中一个村民说,“政府愿意拿这么多钱建设自己的村子,怎么说都是好事,只要不让自己出钱,爱怎么建就怎么建,随他们。”

钱是县里、市里、省力拨发下来的,负责建设这个村的又是上面的领导,不出钱不管事的村民能说什么,自然怎么做都行。其中问题关键是这位负责人,他做这件事的初衷是什么呢,而这才是村子能否真正美丽的关键。

其之所以愿意“甩开膀子,干出样子”,一是出于政绩考虑,事做好了才好向他的上级交差,那是一种荣誉;二是具体想干出什么样子,在他看来,村民大多没文化,按他们的意愿干肯定做不出什么新鲜能吸引眼球的东西,还不如按自己的想法和意志打造。

于是,他带领着一群人,用了一年时间,花了一千多万元,还真做出了一个自己所希望看到的美丽乡村,即“静”又“雅”,就是“美而不活”。

二、为“风”愁:万事俱备,只“愁”东风

相对第一个村子,第二个要说的村子相比要好上很多。两个村子面积差不多,人数也差不多,相距不过几十公里,而且都是上级领导亲自一手抓的。如果单从村子的硬件、创意,还有村子的整体规划与设计上看,该村的美丽工作做得堪称完美。

其中一个最大的不同是,这是一个被深度开发的村子。村子虽说不大,“美丽”工作已经由沿街表面走进了每家每户,村中人为创意出来的亮点,可谓层出不穷。整个村子转下来,感觉内容相当丰富。

这是一个带有要做乡村旅游“愿景”的村子。尽管一些庭院内打造出的可运营的点仍空无一人,然而仍有部分场所已开始实际运营。不过这些运营项目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店主一天下来服务不了几个人,卖不出什么产品。笔者不清楚面对这种惨淡经营的局面,地方政府是否会给予适当补贴,只知道当地政府为了能使该村活起来,十分焦虑,也想了不少办法。

在笔者看来,当地所采取的办法无非两个,一是举办几个能够吸引眼球的带有路演性质的活动;二是全媒体立体宣传,从县里到市里,从市里到省里,从省力到北京,电视、报纸、网站,包括移动互联网、公众号、微信朋友圈,他们希望通过这种立体轰炸,能为该村打开一个全新的局面。

事实上,这两种宣传方式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同时整个村子,从规划到建设,从创意到宣传,其中并没有太多当地百姓的影子。留在村里的百姓,如从前一样,还过着过去的日子,所不同的是,居住的环境要比之前好了许多。只是村里还没有出现,因村里要做乡村旅游而出现在外打工的本村村民返乡创业的现象。

在如何盘活这个村子的问题上,上级领导率领的队伍,似乎已经用尽了整个团队能想到的所有办法。下面的路到底如何走,问题如何解,通过做哪些事情,才能使已经实现了一半的愿景继续向前延伸?

三、以人为本,这个“人”到底指谁?

表面上看,第二个村子出现的问题是“运营没有做好”,甚至有人会说,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将村子的运营与规划建设割裂开了,没有形成一个紧密相关的运营整体。定位、策划、规划、运营,把一个村子当成一个项目来运作,的确应该是这样。问题是,若以村子为核心载体,村子的主人——村民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按理说,地方政府是最擅长与农民打成一片的,保持鱼水情深的民政关系是党和政府的优良传统。现在为什么留在村里守家的百姓,地方上不愿或不屑去发动;在外打工的本村百姓,能用什么办法吸引其返乡创业;甚至做农村的事,为什么总是习惯性地将农民抛开,或搁到一个无关紧要的位置?

一场没有农民参与,没有农民完全配合、全力支持的乡建,到底建的是什么,为谁建的?自己回想亲眼所见的一个个美丽乡村,发现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即地方政府也好、企业资本也罢,还有各种提供智力服务的机构,几乎所有人都在围绕美丽做文章,围绕政绩任务、城市居民消费、基础硬件建设冥思苦想、挖空心思,又有多少人真正从农民角度深入考虑过问题?

乡村建设要以人为本,这个“人”到底指谁,难道不是以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农民为本吗?而在具体落实中,每个参与到乡建的人和机构又是以什么为本的,最后打造出来的美丽乡村又是为谁服务的?这是一个需要直面的问题。

纵观全国的美丽乡村建设,“美而不活”是一个普遍现象,也是一个普遍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国家提出了要“创新乡贤文化”,将人的问题放在了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有的地方围绕村级产权问题,已经开始进行乡村组织改革,构建法人治理结构,并希望通过这一改革措施真正释放乡村经济的发展活力。

美丽乡村建设真正要美丽的不仅是生态美、环境美,同时更包括生产美、生活美和文化美。解决当下乡建“美而不活”的突破口,首先要改变过去的建设与经营思路,不能将“美丽”工作仅仅停留在生态和环境的改善上。其次要将问题的重点放在改变乡村组织、乡村社会、乡村教育、乡村文化等人文生态方面来。

乡村组织问题优化了,才能吸引更多本乡人回去;乡村文化、乡村产业改观了、升级了,乡村人财物的城市化水土流失现象才能得以改变。也只有将乡建问题触及到这个层面,才能让更多替乡村做主的人清楚,美丽乡建到底是谁的乡建,“美而不活”的核心原因到底是什么。

唯有如此,参与乡建者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改变原有高高在上的心态,助推美丽乡村涅槃新生的升级、转变。而此种协同共建乡村局面的出现,或许才是一种新乡村文明被孕育的真正开始。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九派智库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