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28日,《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出台。8个月后,首现官员“能上能下”地方样本,昨日的湖北省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管理推进会通报,该省28名履职能力、精神状态或担当作为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干部被组织调整,其中8名官员被免。另外,22名存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干部,被批评教育或诫勉谈话。(中国青年网4月13日)
干部“能上”,自不待言;“能下”虽也早已实行,但却有很多讲究。之前的干部“能下”,一般分两种情况:一是“真下”,就是对个别严重违纪而不构成违法的官员,采取直接免职或降职使用的方式。二是所谓的退居“二线”,通常是对超过任职年龄界限或任职年限的官员,一方面免除其领导职务,而另一方面仍保留和享受同级别的工资、福利等待遇。
毋庸置疑,湖北省此番调整28名官员职务,虽然仍有多达20名的官员属于“改任非领导职务”和“平职交流”,但确有8名官员被直接免职——摘掉“官帽”。这一举措在笔者看来,是对干部“能上能下”政策的具体兑现落实,它的标志性意义和对干部的警示作用不容低估。是用事实告诉那些对干部“能上能下”政策不以为意的人明白,“狼”真的来了。
党和国家把干部放在一定的位置,特别是领导岗位上,自然是要求其能够充分履职尽责、为民服务。如果干部不思进取、缺少担当,甚至违规违纪,又何以能够统率下属去成就党和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事业,为民谋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对这样的干部,采取批评教育、诫勉谈话、职务调整,至到降级使用、直接免职等举措;既是对党和国家及人民负责,又是对其他干部一种颇具威慑力的警示。
过去,一些干部凭借手中权力乱作为,甚至假公济私;给党的声誉、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十八大后,党中央从严治党、以法行政、整顿作风以及强化群众路线等举措,在很大程度上让干部的行为受到约束,当干部不再如过去那般舒服和惬意。为此,个别干部开始当起了“太平官”甚至“懒和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希望以此既享受较好的工资、福利待遇,又能安安全全平稳“着陆”。
所以,希望湖北省此次对20名干部的调整和直接免去8名干部职务的举措,能够成为一个可以推广的样本,对整个干部队伍起到切切实实的警示作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