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复兴被发酵的香气诱人。在一个个看起来已经不太像乡村,或已经毫无生机可言的所谓古村落里,一场关于乡村复兴的保卫战拉开了,打响了,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势头越来越猛。再造乡村,硝烟正浓。
期间不乏听到反对的声音。主要观点为:一要跟着时代的大趋势走,不要开历史的倒车;二、城市化才是时代的主题,乡村自有乡村的命运轨迹,不可人力强为之;三、高喊乡村复兴的人不过是借着这股势头谋个人之私利,情怀不过是谋利的手段而已。
孰对孰错、孰正孰偏、孰真孰伪,请首先看一看来自不同阵营的彼此态度与观点。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不妨看看对立双方几个不同阵营的专家观点,从而一辩其中的是非曲直。
阵营1:高唱乡村复兴
1、第一种声音
有城市化就一定有逆城市化,有鬼村就一定有鬼镇鬼城。此一时彼一时。(对“乡村复兴很难哦,世界的历史潮流是城市化。”声音的回应。)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随着交通、网络等高度发展,城市的优势在衰退,乡村的优势开始上升。未来社会有五大趋势越来越明显:
一、生态文明价值观主流化;
二、食化自主化、本地化、自然化;
三、生产生活化;
四、人人都会追问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
五、人人有信仰。
这五大趁势会导致逆城市化主流化,农村业态多元化。
复兴乡村会成为潮流。
2、第二种声音
为激活高椅古村落,我们进行了一年的硬件建设,孝道互助合作社成立,资源分类,乡村书屋等。今年又开始了农妇培训,让古村不仅有古朴典雅的外表,又拥有贤惠典雅的农民生活,又有有鸟语花香的农家小院。
我们激活的不仅是生产,更是一种农耕文明中的田园品质。乡村,未来中国家的奢侈品!
3、第三种声音
历史潮流也会回归的。欧洲正在回归。
历史不需要预判,是人物和趋势所致。“回归”用词不当,确实应该是创新的,引领新趋势的。
阵营2:城市化才是潮流
1、乡村复兴很难哦,世界的历史潮流是城市化。
2、大趋势与小概率事件不是一回事。(对“有城市化就一定有逆城市化,有鬼村就一定有鬼镇鬼城,此一时彼一时”声音的回应。)
3、历史是不可能回归的,这是常识。(对“历史潮流也会回归的。欧洲正在回归”声音的回应。)
4、乡村的事情很复杂,不是几个词能够概括得了的。顺其自然比较好,尤其是一些怀抱商业目的去人为干扰乡村演替的人,在历史大趋势之下,都将是徒劳,甚至被耻笑。
5、乡村是一种文化的生命体,生老病死,理所当然!人为干扰,充其量只是像医生给病人治病,有特定作用,但改变不了病人的人生轨迹。
6、“五化”可能有点悬哦(对“未来社会有五大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声音的回应):
(1)生态文明价值观主流化。难道生态文化价值观就一定是指向乡村么,城市不是生态价值观的载体,荒野也不是生态价值观的载体,海洋呢?
(2)食化自主化本地化自然化。占总人口60℅以上的生活在城镇,如何食化自主化本地化?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分工和组织化。
(3)生产生活化。自古以来,人类就是生态的一部分,生产就是生活的延续。生产与生活,就像白天与黑夜一样,自然交替。
(4)人人都会追问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人从哪里来,很清楚,妈妈生下来的。人到哪里去,更清楚,死亡。不需要追问,追问的人不是哲学家,就是传教士,否则就是精神病人。
(5)人人有信仰。信仰是什么,尚不好定论,何況人可以信仰共产主义,也可以信仰宗教,还可以什么"信仰"也没有,为什么非要把信仰与乡村联系到一起去呢?
“这五大趁势”不仅不会导致逆城市化主流化,农村业态多元化,而且只能更加强化城市化的主流趋势!正如现代女子中没有任何一个女子愿意裹脚穿三寸金莲一样,这就是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力量。
很多常识是不需要追问的,多数人不过是为谋生而矣,不要自以为自己高尚,更不能自我标榜为高尚,掏空了自己的生活,消耗了自己的生命,枉费了自己的人生!其实,平安的平凡地生活着,才是作为生命个体的人最大的意义。
阵营3: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乡村是城市的昨天,城市是乡村的明天,问题是城市和乡村都生活在今天。
黑格尔说:“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我们都相信历史有自己的逻辑和趋势,并都认为自己是把握住了历史的逻辑和大势,因此也就是合理的和现实的。
然而,历史上每朝的历史都是由继任者修史的,传统似乎又说明把握历史的逻辑和大势是很难的,诚如“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一样。
在后人看来,历史的闹剧总是以悲喜剧的方式接连上演,剧情不同,相同的是每个剧中人都以神圣的态度,严肃认真相信和行动,历史的荒诞莫过于此了!
正是因为历史可以是胡适说的,任人装扮的小姑娘,才更需要去反思和质问。悲哀的是,处于当下的我们并不确信何为历史的逻辑和大势,并总有一部分人在追问并解答这个问题。所谓当局者迷,因此这始终是个问题!
阵营4:未来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
以上内容是笔者所在的某个微信群几位不同领域专家各执一词的辩论。争论虽激烈,但听起来却各有道理,值得深思。问题是,未来的中国乡村到底向何处去,是复兴、创新,重新再崛起,还是被城市化、城镇化浪潮吞噬?
问题的答案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时代的大话题,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其中的关键是,我们应该看清,在波诡云谲的乡村变化的浪潮下面,到底是哪几股力量在起作用,同时其各自在扮演什么角色。
若简单概括归纳,影响乡村未来走向的无非是四种力量:一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二是政府主导的行政化力量,三是以牟利为主要目的上山下乡的企业资本,四是分别为以上三者提供智力服务的专家与机构。
在这四股力量中有一个十分滑稽可笑的现象,即乡村本是农民的天下,事实上关于乡村的未来命运到底会如何,向哪个方向走,反倒不是农民最关心的事情。还有一个情况是,对于自己村子的未来发展方向,他们也根本做不了自己的主。面对被牵着鼻子走和做不了自个主儿的现状,农民只得务实地以眼前利益为思考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剩下的事怎么办,反倒不是他们最关心最在乎的。
因此,乡村的未来走向,似乎可以首先把农民撇在一边,不作考虑。剩下了的三股力量权且称其为三足鼎立吧。其间力量强弱对比,政府的力量好比三国的魏国,最为强大;企业资本有点像孙权集团领导下的东吴,即希望与政府联姻又不愿完全被政府裹挟;提供智力服务的机构和专家,更像力量最弱的蜀国,即依存于其他两方,又想在两者中扮演方向的掌控者。于是,三者之间分分合合,在一次次讨论与项目合作中,相互间的力量可谓此消彼长。
在这三股力量中,政府的意愿是什么?一方面紧跟国家大的步调走,保证大方向不会走偏;另一方面则各自盘算着自己的小九九,目的只有一个,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最好名利双收。只要不出这个前提的圈,剩下的事情都可以走着瞧。
企业资本下乡的目的最直接、明确,以营利挣钱为第一天职,至于如何做才能使自己的利润、效益最大化,为了这个根本不变的目的,在方式方法上都可以灵活变通。当然其中不乏一批真有乡土情怀者,也想为家乡父老,为自己心中的那份故乡情做些事,然而据笔者了解,这类人在乡村的现实生存境况,大多并不是很好。
基于以上种种情况,笔者判断,当下轰轰烈的乡村建设仍是一潭浑水,并在这种浑浊的状态中,酝酿着一场百花争鸣的大辩论。至于最后谁能占据上风,其间必有反复的博弈与较量,但最后能占据主导力量的,必定还是靠实力说话,掌握并引领未来乡村发展方向的话语权的一方,最终才有资格给出掷地有声的答案。
至于面对乡村文化的死亡要不要救治,还有乡村文明的涅槃复兴能否担当得起,使中国重新找回汉唐时期的大国自信,万国来朝的文化统御,以及第三季文明的世界引领,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也可作为我们社会的目标与理想。
有了这个理想与目标,至少可以温暖当下国人意识思想领域的迷失与混乱,照亮一个个疲惫且孤独的趋于腐朽的麻木心灵。然而未来终归是干出来的,只有扎根在土地上实实在在地做了,经历岁月的验证了,我们才能真正清楚,复兴乡村到底有没有必要与可能。
而除此之外的,任何嘴巴上的功夫,肯定主导不了乡村的实际发展,最终也无法影响未来乡村命运的方向。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九派智库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