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王龙泉:推进新乡贤工作为何雷声大雨点小

[ 作者:王龙泉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4-07 录入:王惠敏 ]

摘要:有关乡贤话题,在整个社会引发广泛争论,质疑之声、附和之声、争吵之声,还有悲观之声等嘈杂之声,不绝于耳。

被彻底打倒粉碎的“乡绅”又回来了吗?这是“乡贤”概念再次被提出后,普通大众的第一反应,或称其为顾虑与担忧。

不少舆论声音认为,“新乡贤”只是换了个好听、好看的名字,实际上讲的还是乡绅。有关这一话题,在整个社会引发广泛争论,质疑之声、附和之声、谏言之声、争吵之声,还有悲观之声,总之嘈杂之声不绝于耳,整个社会情绪尚处在各唱各调、各行各事与各执己见的互不理解和互不谅解中。

关于乡贤的各种舆论声中,主要包含有五类群体:一、全国主流的媒体舆论平台,二、各地方政府与相关部门,三、各个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四、广大社会民众,五、涉足及关注乡村农业的各类型企业。其中各地方政府、主流媒体及部分专家紧跟国家大政方针走,基本可归于同一阵营,表面看满满都是正能量。

主流媒体声音


\

    目前有关新乡贤话题引发的舆论热潮,主要可将其归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社会舆论:泥沙俱下、众说纷坛
     乡贤舆情1:谈过去、评今朝、骂政府 
 \
 \\
 \
  
    1、社会舆论中,不少人认知模糊,将新乡贤和过去的乡绅概念混为一谈,甚至划上了等号。
    2、乡绅复辟思潮喧嚣尘上,乡村自治呼声暗流涌动,且社会认可度较高。
    3、新乡贤群体组成界定模糊,乡村能人、乡村带头人、手工匠人、新农人、返乡创客等各类群体争相以新乡贤自居,宽进宽处现象普遍,整体缺乏正确、科学、规范的引导。
    4、地方上对新乡贤的经济性目的偏重,对文化教育为主导的新乡贤群体认可度偏低。
    5、推广新乡贤急功近利心态严重,具体落地执行方面目前正处在模糊的探索中。 
    二、地方动态:流于形式、重面子轻里子
    乡贤舆情2:开大会、竖大旗、忙行动 
 \
    1、地方基层主要领导干部对新乡贤概念理解暂处于一种模糊认知状态,理解不到位、浅尝辄止、解读过于主观化现象严重。
    2、对新乡贤文化推进工作观望等待、冷漠视之,工作流于形式现象较为普遍,深入人心的典型范例较少。
    3、乡村新乡贤队伍建设内生动力较差,缺乏孕育培养乡贤的乡村土壤,且对上级政府依赖心理偏重,过度依靠外来资金、资源。

    4、上下组织之间及组织内部,缺少落实新乡贤及新乡贤文化的系统架构与具体深入推进的工作流程,大多行为属于拍脑袋、做样子的争面子工作。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九派智库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