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像候鸟,频往家里跑;白天寻不见,晚上影难找;办事得赶早,晚了就白跑。”这是群众对“走读干部”的形象比喻,也反映了群众对这种现象的反感。(4月5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所谓“走读”干部,一般指县乡两级干部家住在县城以上的城市,本人在县城或乡镇工作,要么晚出早归,要么周一去单位上班、周五回家过周末。干部“走读”成风,白天寻不见,晚上影难找,让群众极为反感,深恶痛绝,摸黑党和政府形象,有损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无疑是失民信失民心之举。
如果任由“走读干部”现象继续存在,无疑是对民心的进一步伤害,不利党的执政之基的巩固。解决基层干部“走读”问题,就必须透析出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找到“病根”方能“药到病除”,让干部真心扎根基层,把身心都沉下去,真正融入基层,贴近基层,热爱基层,关心基层,了解基层,与基层的群众打成一片,同呼吸共命运。如果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干部“走读”有着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
主观上,恋家爱家关心家人是人之常情,基层干部更是如此。但家与工作场所不在一个地方,就必须意味着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牺牲哪一头,就得付出一定代价。人都是有感情的,远离家人,无法得到家的温暖,无法得到家人细致入微的关心,让基层本就单调乏味艰苦的生活更让人难以煎熬。频繁回家,既是情感上的需要,也是为了更好的照顾家人。而客观上,缘于监管的缺乏,干部“走读”肆无忌惮,群众有苦难言。加上驻留基层,牺牲与家人一起生活的时间,却得不到在政治待遇、经济待遇上相应的补偿或政策倾斜,造成基层干部心理长期受到压抑,频繁往家里跑只为寻找精神上的慰藉。
干部“走读”的初衷或是为思家心切,将驻留乡下视为令人痛苦万分的“乡愁”,但实际上,却是为乡愁平添新愁,只因干部“走读”不但没有解决频繁往来家与基层工作场所之间的身心疲惫,反倒遭致上级的批评、基层群众的谩骂,工作也抓不落实、做不踏实,无疑是“愁上添愁”。
对于基层干部“走读”现象,不能止于口诛笔伐,一味的批判,也须透视到其背后的客观因素,施以治本之策。一是进一步加大在工资福利、晋升等方面对基层干部的倾斜力度,激励干部长期驻留基层,把身心往下沉,为基层干部营造干事创业的广阔空间;二是为家在异地,长期无法回家的基层干部解决好后顾之忧,为其家人工作、生活提供妥善的帮助甚至安排、安置;三是强化对基层干部日常监管,严防“走读”现象,发现一起,严查一起,绝不姑息。
(作者单位:四川省三台县乐加乡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