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唐怀: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就是留住民族的根

[ 作者:唐怀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4-07 录入:吴玲香 ]

据农业部网站消息,近日,农业部部署开展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对潜在的农业文化遗产开展普查,准确掌握全国农业生产系统分布状况和濒危程度,为国家分析农业文化遗产基本情况、编制农业文化保护规划、制定相关保护措施奠定基础。 (中新网45日电)

从一般来看,中华文明是属于农耕文明的,它的发源、发展都离不开农业,可以说,是在农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孕育了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孕育了我们辉煌的文明历史。所以,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就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特别是在当下,年轻一代更多的生长在城市当中,对于传统的农业文化知之甚少。再有,随着市场化经济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农业文化不得不接受很多的现代化的改造,许多传统的、原始的东西都都逐渐消失在时代的洪流当中。而这些,却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我们文化的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保护传统的农业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对过去的一种纪念、一种怀念,更是让80后、90后甚至若干代都能够记住我们的根本,了解民族灿烂的过去,更重要的是能将传统当中的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继承并发扬,使我们的文化传承有序,发扬光大。

但是,从实际来看,尽管,这几年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有所加大,但是重点还是集中的一些传统的手艺类、实物类的保护,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显得重视不够、力度不大。随着时代的进步,传承将变得更加困难,保护的紧迫性也就越来越强。

为此,笔者建议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保护。第一个方面是树立保护的思维。传统农业当中很多的东西,看似很普通,但东西背后都有相当的智慧和积淀。因此,要牢固树立保护的思维,用心去发现,用心去保护。二是要扩大保护范围。不仅仅将保护的范围集中在实物的保护上,还应该整理收集一些诸如耕种模式、风俗习惯、农耕民谣等方面,拓宽范围,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引向纵深,让保护更加全面,更加有意义。三是要创新和完善保护的制度。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将这些遗产搬进博物馆里,更重要的是要让这些遗产动起来、活起来,创新保护制度,让保护发挥更大的作用。四是要加大要素的投入力度。要加大财力、人力、物力的投入力度,着眼长远,为遗产保护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网-传媒经济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