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增大、粮食补贴政策将向规模经营倾斜、农村产业结构性调整、推进供给侧改革和精准脱贫的新常态下,种好品牌、绿色、科技、规模和融合“五粮”,是精准发展产业,促进粮食产业转型,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效益、水平、方式和价值的有效途径。
种品牌粮,提升粮食产业质量
袁隆平“一粒种子改变世界”。杂交稻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粮食连年增产,粮食价格下行压力下,粮食产业发展要重在提升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在品种和品牌上做文章。一是选择优质品种。比如水稻,在我州山区一季稻地区,利用生长期较长特点,积极推广玉针香、湘晚籼17、农香25、农香32、盛泰优018、兆优5455(杂交)、泰优390(杂交)、桃优香占(晚稻)、华润2号(晚稻)和粳稻等米质优良品种,加强抗病服务,确保亩产800-1000斤。如玉米可适当推广鲜食商品玉米种植。二是打造优良品牌。在深入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高标准设计、科学定位,完善科技服务,不断创新,稳定质量,赢得消费者的良好口碑。
种绿色粮,提升粮食产业效益
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既是实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更是增强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发展粮食生产要树立以人为本、绿色发展、市场引领的发展新理念,把我州绿色生态这个长足优势利用和发挥好,生产出绿色有机、优质高效粮食产品。一是提升耕地质量。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畜禽粪便有机肥养分和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恢复发展绿肥生产,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二是普及绿色防控。实施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技术,推进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大中型高效药械替代小型低效药械,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融合,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作物抗病能力,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和环境友好。三是发展节水生产。推广优质商品有机肥、高效缓释肥料、生物肥、水溶性肥料等新型肥料,减少和替代传统化学肥料。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建立完善苗情监测系统、墒情监测系统、病虫害监测系统,指导平衡施肥、精准施药、定量灌溉、激光整地、车载土壤养分快速检测,实现粮食生产过程智能化、精准化管理。四是推广共生模式。
种科技粮,提升粮食产业水平
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发展现代粮食产业必须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粮食新产品,提高粮食产业发展水平,为粮食产业发展提供新服务。一是落实粮食增产关键技术。以水稻为例,发挥粮食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粮食加工企业、育秧(农机)专业户的龙头作用,突出抓好水稻集中育秧、合理密植和安全齐穗三项关键增产技术的推广普及,在稻田大面积集中区域,积极推广水稻集中育秧示范。全面推广增加大田用种量、秧田面积、大田用盘量和提高成秧率、抛插质量“三增两提”合理密植技术措施,确保常规稻密度达到2万蔸以上、杂交稻1.8万蔸以上,基本苗达到高产栽培要求,水稻抛插密度和基本苗平均提高15%以上,解决因密度偏稀、基本苗不足制约水稻高产的突出问题。二是推广粮食生产机艺融合。以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为目标,推广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贯穿深松整地、秸秆还田、化肥深施、机播机插、现代高效植保、机械收获、设备烘烤、高品质加工包装全环节,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减少粮食生产对劳动力的密集需要,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粮食生产效益。三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种规模粮,提升粮食产业方式
推动农业从传统农户分散经营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经营体系转变,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既是改革生产关系适应生存力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财政支农政策调整的方向,更是我国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一是大力培育家庭农场。鼓励有劳动力的农户建立家庭农场,通过土地流转方式集中土地、生产工具等资源要素,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的集约化水平。二是大力发展合作组织。支持农民通过承包土地入股、土地流转等方式,建立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粮食专业合作社,聚合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提升粮食生产组织化、社会化程度,解决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困难。
种融合粮,提升粮食产业价值
推进粮食产业从单一种植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既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创新举措,也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创新思维。粮食产业健康发展必须加快拓展产业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在内部实现深度融合发展。一是建设粮食产业基地。在适宜休闲观赏的区域性小块平地、小规模梯田,通过实施优质稻种植、农田基础设施、休闲观光设施等项目建设,打造具有生产、观赏、体验等功能的区域性粮食生产基地。二是发展粮食产品加工。支持家庭农场、粮食专业合作社、粮食生产大户、粮食生产企业发展优质粮食、以粮食为原料的食品和饲料等特色商品加工业,延伸粮食产业链和价值链。三是促进粮食三产融合。以粮油、粮菜连作延伸种植观赏期为基础,发展粮、油、菜加工及配送,拓展农事体验、休闲观光、农家美食等功能,融合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二三产业于粮食产业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不断拓展粮食生产功能,延伸产业链,整体提升粮食产业价值。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湘西)团结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