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管是各地陆续推行的减少行政审批环节还是整治机关干部“慵懒散”风,无疑都是针对行政机关和其工作人员而言,目的则是为了提升工作效率,使群众办事更方便,满意度更高。在全国自上而下陆续改革的同时,村一级基层党组织却被有意无意的忽略了,毕竟村一级党组织不是国家行政机关,村干部也不是行政在编人员,对他们的工作没有哪条制度可以具备强有力的约束力。十七届四中全会曾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农村基层党组织身兼重任,与之不相适应的却是工作效率不太高,工作质量难保障的情形,而无论是上级组织抑或底层民众,也对此习惯以待,认为村级组织能将工作任务完成就不错了,普遍的“宽容”心理无疑给村级组织提供了得过且过的环境支撑,改进效率便无从提起。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看到的情况往往是,村级党组织职责分工不明,村书记的工作却安排给一般村干部来做;部分村干部工作责任心不强,值班的时候也看不见人影;工作疲于应付,对待上级安排的工作任务不求质量,且能拖就拖,工作思路不明、资料统计不准、信息采集不齐……村级组织工作效率不高,不仅导致面上的工作不能很好完成,也直接制约了村级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究其原因,主要来自内部和外部两方面。从外部环境来看,一是工作任务过重,村级组织是最基层的办事机构,上要应付各机关各部门,下要面对全村所有办事群众,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集体经济、社会事业无不压在人数不多的村干部特别是村书记身上,难免会应接不暇,顾此失彼;二是缺乏约束机制,由于广大群众对村干部工作效率普遍要求不高,缺乏提升的外部环境刺激。从内部分析,一是村级组织缺乏高素质的人力资本,由于农村年轻人多外出打工,高素质高能力人才缺失,村级组织运转多依靠上了年纪的老干部,创新思维不足,创新能力不够,工作效率便难以提升;二是学习机会和提升渠道较少,村干部忙于应付各种日常事务,真正能静下心学习的时间有限,而上级也缺乏统一的规划安排,针对工作能力提升的培训组织不够,村干部对待稍复杂的工作任务便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如何打破村级组织工作困境,真正提升村干部工作效率,使村级工作正常有序高效运行,笔者认为重点可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一是上级减负,这需要上级组织部门多考虑村级实际,合理统筹安排工作,减少重复性、形式性工作任务,让村干部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办“实事”上。
二是群众监督,制定村干部工作监督机制,引导群众加强监督,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对工作态度不好、工作成效不高的村干部进行监督举报并采取一定惩戒措施。
三是严格考核,由乡镇一级政府部门在前期调研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可行的村级组织考核标准,将村干部待遇同考核结果挂钩;同时对工作有效率有成效的村级组织制定相应激励机制。
四是自我提升,村级组织应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注重村干部能力培养和提升;同时注重选拔年轻、素质高的人才进入村干部队伍,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上级组织部门也要加强指导和支持力度,尽量减少“大学生村官”的借用,将更多的人才向农村倾斜,给农村发展注入“强心剂”,点亮“导航灯”。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峡口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