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华西都市报》推出“家风”系列报道,在四川省范围内寻访优秀的家风、家规、家训故事,挖掘本地历史、文化、家族、宗祠中特有的历史文化,家规家训等人文特色,读懂当下的“新家风、新家规”,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乡贤文化,一时间引起众多人热议。最先推出的是《三国演义》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词作者杨升庵——著名文学家、明朝状元,素有“明代三才子(之首)”之称。其家族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门七时士,宰相状元家”,其先祖就是被范晔写进《后汉书》的东汉太尉杨震,他的“四知”拒金,清白传家有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被选用在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杨氏家训有“四重”:“家人重执,家产重量出,家礼重敦伦,家法重教育”,意在教育子孙敦睦人伦,兴家立业;“四足”:从居住、饮食、娶妻、育儿四个方面教育子孙淡泊名利,节俭持家。
列夫.托尔斯泰曾慨叹: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综观中华大地人才辈出,长盛不衰的名门望族,发现其共同特点:重视家风建设和家训传承。
湖南岳阳张谷英家族把“耕读继世,孝友传家” 的对联,高悬于“当大门”前,成为600余年来张氏族人的精神支柱。其家训“孝父母,友兄弟,端闺化,择婚姻;睦族姓,正蒙养,存心地,修行检……”历经无数先贤修订、完善,25条家训、5条族戒流传至今,潜移默化影响着一代代人的思想,开成了一种以“孝当先、和为贵、勤耕读、崇廉洁”的淳朴风情,铸就了古村数百年不动摇的家庭凝聚力。
江苏泰州市号称“古有三科两状元,今有弟兄四院士”,拥有李德仁、李德毅、李德群三个当今院士的李氏家族,其家训共80字:“爱我中华、兴我家邦、少小勤学、车胤孙康、弦歌雅乐、翰墨传香、尊师益友、孝德永彰、和亲睦邻、扶幼尊长、敬德修业、发奋图强、女红针黹、娴淑贤良、诗书共读、兰桂齐芳、扶贫济困、造福一方、克勤克俭、家道隆昌。”为家族的繁荣昌盛营造了良好家风。
安徽合肥包氏家族,其家训还是宋代名臣包拯生前立下的:“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并命儿子将家训刻在堂屋墙壁,以昭后人。包拯的言传身教,养成了清廉公正的家风,并被包氏后人继承弘扬。《人民日报》几年前报道,包氏家族后代的三百多户、一千五百多人中,没有出现贪赃枉法或者因犯罪而被关押的。祖宗的家训教化、约束成就了清正廉洁的好家风。
江浙的名门望族钱氏家族。自吴越王钱镠(852年—962年)以来家族就有族谱。自钱王始,钱氏精英不断涌现,近代以来更是子孙鼎盛。曾有一个绕口令来形容这个时期的钱家“人才谱”:“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当代钱氏家族,仅科学院院士国内外就有l00多人。除大名鼎鼎的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的“三钱”外,还有钱穆、钱钟书、钱玄同、钱永健等著名人士。杭州钱镠研究会秘书长钱刚认为:钱氏家族的兴旺不衰,与钱家人当成家规的《钱氏家训》有密切关系。钱伟长曾表示家训对其影响颇深,他说:“我们钱氏家族十分注意家教,有家训的指引,教育有方,故后人得益很大。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也说过:“我们钱氏家族代代克勤克俭,对子孙要求极严,或许是受祖先家训的影响。 ”
家风是什么?中宣部部长刘奇葆说:“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古老家风传承着家族的文化密码,家训是最经典最实在的家教之本,是成就良好家风的基础,四川在全省范围内寻访优秀家风、家规、家训故事,挖掘本地历史、文化、家族、宗祠中特有的历史文化,打造当下“新家风、新家规”,这是一件利在当世,功在千秋的大好事,值得在全国各地学习、借鉴和推广。
(作者简介:林日新,湖南省武冈市湾头镇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