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提出当前要着力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益,浙江以特色小镇为抓手,为浙江经济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平台,探索了一条发达地区特色小镇建设的成功之路。馆陶做为省级贫困县,处于黑龙港流域,黄河故道,没山缺水少绿又没有民族风情、名胜古迹,却依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趟出了一条平原地区建设特色小镇,发展农村新型城镇化的新路子。
2014年3月以来,重点打造了粮画小镇寿东村、黄瓜小镇翟庄村、教育小镇王桃园村等一批风情小镇,粮画小镇寿东村荣获2015“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春节期间,小镇游活动迎来了全国各地游客7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4600万元,老百姓尝到了甜头,打破了平原地区不能搞旅游的惯性思维。我们对“小镇文化”、“一镇多社区”农村城市化新型社区、特色产业培育等重点内容的探索与浙江有惊人的相似又有本质的不同。通过我们的思考和实践以期为全国近80%农村建设美丽乡村提供参考。
一、小镇概念的对比研究
1、欧美小镇概念
小镇在辞典中的解释是小城、小市镇,人数不多的居民聚居地。在英文中的解释是镇、市镇,相对于农村而言的城市和都市生活。范围比村庄大比城市小,但各个地区有所不同,比如美国的一个小镇可能比英国的一个村庄大不了多少,意大利、法国的一些小镇只有几百人。小镇与市和村庄的主要区别在于其经济特征:小镇居民主要通过制造业、商业和公共服务业来维持生计,而市则是以工业为主,村庄则以农业为主。小镇发展到成熟期,有明确的工业区、商业区以及各类型的居住区域。随着大城市的飞速发展,“城市病”逐渐蔓延,精致的小镇成为理想的生活家园。比如,德国67%的人口居住在小城镇,美国以3万-10万人口的小城镇居多。
2、浙江小镇概念
我们的团队在浙江实地考察了梦想小镇、云栖小镇、袜艺小镇和黄酒小镇,其突出特点是省委省政府因势利导地引领新常态,落实创新创业的中央政策,对一些创新实践加以概括提升,坚持“一镇一业”,明确提出打造特色小镇。形态如“小镇”,又不是建制镇,像建制镇面积那样大、行政功能那么全,更像是脱离农业劳动的城市商业区或外推式产业社区。经了解,浙江未来3年将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100个左右特色小镇,这些小镇为企业创新创业搭建了新平台,也为结构调整创造了产业空间。
3、馆陶“小镇文化”理论
馆陶创建的特色小镇,既不同于欧美小镇,又与浙江小镇异曲同工。“小镇文化”中的“小镇”,也不是行政区域“镇”的概念,而是“镇”的特征加“小”的概念。“镇”的特征有三条:一是为数不多的居民聚集地;二是相对完善的市政功能;三是有产业基础。“小”是指特色、个性和情调。其基本特征就是八个字:乡村风情,城市品质。与浙江特色小镇相比,共同的特点是突出特色产业,挖掘文化内涵。不同是更加强调小镇发展的动态性和乡村性,小镇既是村民长期居住、生活的地方,有熟悉的邻居和完整的配套设施,是他们的家;又是个人或家庭休闲度假的地方,与喧嚣的城市相对隔离,空气清新、心灵安宁,适合短暂停留的地方。小镇不一定要多大,但有产业特色和文化内涵,每个村庄都可以读出自己的小镇故事。在此,列举以下4个特色小镇,提供直观认识。
——粮画小镇寿东村。位于县城西3公里处,713人,188户,原以玉米、小麦粮食作物为主产业,是省级贫困村。2014年3月,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引入粮食画产业,建设全国最大的粮食画制作基地,荣获“中国粮食画研究会”称号。两年来,该村从事粮食画创作的农户达到80余户、群众200余名,户均增收2万余元。建设中不搞大拆大建,而是走改造提升之路,政府投入仅300万元,却建成了以粮食画为主题,集创作、欣赏、体验、居住、餐饮、购物于一体的特色旅游景点,旅游收入成为村民主要收入之一。粮画小镇正在按照“一镇多社区”模式将周边的寿南村、寿北村统一规划建设。
——黄瓜小镇翟庄村。位于县城西北10公里处,1109人,268户,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种植大棚黄瓜,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该村按照“产业加美丽,美丽助产业,产业更美丽”的发展思路,建立黄瓜电子商务平台,引入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提高黄瓜品质,开拓电子销售新渠道。围绕黄瓜主题,挖掘黄瓜文化,建设了黄瓜大学、黄瓜博物馆、黄瓜酒坊、黄瓜食府、黄瓜美容院和体验式黄瓜主题公园,打造可吃、可买、可看、可游的商业业态化的黄瓜小镇。
——教育小镇王桃园村。位于县城北30公里处,500多人,125户。自恢复高考以来,先后走出123名大学生,其中有4名博士,9名硕士,1名北大生,是远近闻名的“进士村”。2014年,针对村庄原有特色,以教育、村风、民风为卖点,重点打造昆虫馆、农耕园、麦场游乐园、桃园庙、80前80后小学旧址、乡村音乐厅、学子墙、书画工作室等教育类景观,开展“圆梦课堂+”品牌活动,使教育成为旅游产业。目前,教育小镇囊括了周边的安桃园、刘桃园,规划打造“一镇三社区”。
——羊洋花木小镇李沿村。位于县城南3公里处,419人,110户,以养羊、贩羊和花木种植为主导产业。以小镇建设为契机,该村将传统养羊业和现代花木种植业高度融合,整合为羊洋花木小镇。目前,建设了高标准的养殖园区,由家庭散养转化为集中养殖,建成了冀中南地区最大的活体羊交易市场,日均交易量1000只以上。村内流转土地全部用于花木产业,已种植各类花木2550亩。今年,小镇重点将周边“四村两湖一河”即赵沿村、鲍沿村、尚沿村和太阳湖、月亮湖、永济河统一规划,建成冀南地区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生态最美的农民花博园。
二、馆陶特色小镇建设的做法
我们在小镇建设中努力回答一个问题:新农村的路子到底该怎么走?经过近些年的新农村建设,部分农村始终没有摆脱脏乱差的境地,甚至又回到了原点。究其原因是没有真正把握乡村建设的内在规律,也就没有做到真正从农村实际出发。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农村发展。这也是馆陶特色小镇建设的基本经验和指导思想。
标准,即按照总书记提出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求,打造具有“乡村风情、城市品质”的特色小镇。乡村风情,即保留传承更多的农村记忆和元素,有老家的小桥流水、石磨石碾、古井榆槐,还有鸡舍、鸟鸣和谷香,是老人不舍的故土,是游子恋念的家园。城市品质,即解决脏乱差,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功能以及时尚创新元素。一方面,让城里人在这里享受到乡村风情,同时,农村人在这里享受到城市的生活品质,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路径,指导思想和运作思路。指导思想即“尊重民意,留住乡愁,做强产业,改造提升”。尊重民意,即尊重老百姓对现阶段生产生活方式的选择,引导老百姓自觉接受现代文明成果,但不替老百姓当家作主,更不能强迫老百姓选择。留住乡愁,指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那种境界。让农村像农村,有乡村记忆,有鸡鸣狗吠,有田园风光。做强产业,以小镇建设为平台,每个村子都要有一个清晰的产业基础。在美丽乡村与产业的关系上,坚持“产业加美丽、美丽助产业、产业更美丽”的理念,采取“产村连动、以园带产”,引领蛋鸡、黑小麦、黄瓜、轴承、养鸭、黄梨等富民产业。改造提升,不搞大拆大建,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包装改造,实现不花钱也办事、花小钱办大事。在改造提升上,不但要重视物的改造提升,即村容村貌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功能完善;更加重视“人”的改造提升,通过村史馆、村规民约、光荣榜、广播站、村歌和实训基地“5+1”工程,提升村民素质和建设者能力。
运作思路即“政府引导、村为主体、村民自觉、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政府引导,指规划和资金引导,让村子具备市场化运作的条件和可能。村为主体,村子是建设主体,也是责任主体。村民自觉,坚持让老百姓自觉参与、广泛参与。“建设美丽乡村,带出最美村民”,要鼓励群众献义工,捐献少量资金,并参与规划设计和建设,不仅让村民当裁判员,更当运动员。社会参与,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氛围。市场化运作,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向美丽乡村建设聚集,用市场机制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市场化运作不仅解决资金问题,而且解决管理和品味的问题。
方法,构建农村城市化社区。全国有100多万个行政村,其中有10多万个贫困村7000万贫困人口,不适合搞简单的撤村并村。馆陶把特色小镇建设做为实现精准脱贫、就地城镇化的试验田,下大力气打造大生态、超生态,最大限度地聚集高端要素,为特色小镇筑牢后盾,使其具备强大的“造血”动能。具体讲,依托已建成的特色小镇,辐射周边村庄,完善配套、聚集发展,形成“一镇多社区”的格局,即共用一个名字、依托同一个主导产业、共享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使之成为具有共同意识和共同利益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城市化社区按照“多村分置、一体化管理”,对传统村庄从组织结构、服务功能、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等方面重新规划、设计、改造,一方面避免过去“摊大饼式扩张”造成城市化的弊端,同时扩大管理范围,减少重复配套投入,形成更具开放性、更具包容性的现代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让农村人过上城市人羡慕的生活。
馆陶制定了特色小镇发展五年规划,走“小镇大县城”的路子,即建设以县城为中心,科学合理规划“小镇”布局,以若干各具特色、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一镇多社区”式“小镇群”为支点,若干“小镇群”摆布开来,最终实现辐射带动、融合互补、组团发展的美丽县城新格局。年内建成粮画小镇(一镇三社区,面积3平方公里)、教育小镇(一镇三社区,面积2.5平方公里)、羊洋花木小镇(一镇四社区,面积2平方公里)、黄梨小镇社区(一镇八社区,面积8平方公里)等四个新型农村城市化社区。未来五年,分类逐步实施小镇建设,有粮画小镇、黄瓜小镇、教育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示范带动,今后一个时期小镇经济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小镇建设有望提速,星星之火终会燎原。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努力把全县277个村全部建成美丽乡村。
三、馆陶小镇建设的思考
做为大平原地区、省级贫困县,馆陶特色小镇建设做了有益探索,为类似地区找到了一条路子,我们视为阶段性成果,但还有一些问题有待深入探索和研究,使特色小镇建设步入健康快车道。
1、规划问题
平原地区小镇规划有其特殊性,应遵循“精准定位、总体把握、逐步完善”的思路。规划不同于桥梁、楼房规划,小镇规划属于“非标产品”。由于自然条件、人文资源和发展基础以及目标定位不一样,没有完全相同的村庄。因此,规划首先要根据村情精准定位并提出总体思路。总体把控是指在明确了目标定位的基础上,不对规划做过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只要是符合社情民意、自然条件、发展基础就可以做。逐步完善是指具体规划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完善。这是由农村现状所决定:一是农村问题极为复杂。地理具有复杂性、文化具有多样性、历史具有延续性。不可能一蹴而就。二是资金不能一步到位。如果资金投入跟不上,规划就有可能做出适当调整。三是新技术、新样式的产生。四是产权归属不确定导致不能一次完成。比如,闲置宅基地需要与农民谈妥后才能投入使用。五是农民素质提升要求规划随之调整。规划必须尊重民意,适应不同阶段老百姓的需求。
2、人的问题
这是乡村建设迫切的现实需要。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最纠结的不是钱,是人,是缺少爱农村、懂农民、接地气、有专长的人。现在的农村大都看不到中青年人,只有留守的老人妇女儿童,靠留守妇女儿童建设美丽乡村是不可能的。馆陶通过选派党支部第一书记和帮扶团队支持特色小镇建设,但这只能照顾到少数几个村,解决全县几百个村子的问题,根本上还是缺少扎根农村、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馆陶探索成立美丽乡村实训基地,面向社会招生,为乡村建设培养人才;成立了首个“3+1”模式(即设计方、施工方、原材料供应方与美丽乡村建设办公室)的美丽乡村施工队;建设了建材配送超市,既方便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同时降低成本,确保质量。
3、产业问题
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什么是贫困?是因困而贫。解了困自然就脱了贫。困在哪儿?农村没有致富产业,只靠“输血”,不能持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百姓腰包鼓起来,才更有自信,村子才会美丽。产业是美丽乡村的命脉。特色小镇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明确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否则走不出“两年过后又回到原点”的怪圈。馆陶实践中既重视“一村一品”的培育,更重视全县大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更多村子建设小镇的产业基础。下一步,如何将产业做到更大更强,如何引进外商投资,如何拉动县域经济整体发展,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4、文化问题
文化是魂,特色小镇建设做到“精致、精心、有品位、人性化”,既要保护传承农耕文化,又要发展独具特色的主题文化,传统与现代结合。文化传承要尊重民意和民俗,尊重民意就是理解农民现阶段的接受水平,不能揠苗助长。尊重不等于固步自封,在尊重前提下引领老百姓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小镇文化是一种正能量,每个小镇都讲小镇梦,追求小镇梦,一个个小镇梦共同编织着“中国梦”。小镇文化的传播很关键,这是打通党和村民的桥梁,也是教育村民的重要途径。在乡村建设中,要引导和聚焦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聚焦乡村,聚焦农民,打造小镇文化品牌,留住乡村的魂儿。
5、党建问题
党建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和保障。如何盘活基层组织有效结合,创新农村党建工作模式?馆陶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做为加强基层党建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精心谋划、统筹安排、扎实推进。具体做法是“四问+关爱”。一问我是谁?党员要亮明自己的身份,佩戴标识;要每两个月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每年给老百姓办3-5件好事。二问咱信谁?信的是习近平总书记让中国人富美起来,实现中国梦的路。三问为了谁?主要体现在“双带”上,党员干部要带头带动。带头致富讲文明,带动群众致富讲文明。做到“党员先富美,群众更富美”。四问处置谁?对不参加党员活动、不遵守村规民约、不给老百姓办好事的“三不”党员,要明确党内一名支委、党外一名群众监督,不及时改正就劝其退党,清理出党员队伍。“关爱”就是关爱党员行动,要让真正的党员切实感受到组织的温暖。通过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提升村民素质,引导村民自立、自信、自强,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发挥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者单位:馆陶县美丽乡村建设办公室)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