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离任,不仅要审“经济账”,如今更要审“生态账”。2015年江西省新余市在全省率先探索试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目前已经完成对该市渝水区原区长和市环保局原局长的“生态审计”。 (人民日报 3月21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它关乎一个地域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是民生之基、民心所向。而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领导干部离任时,不仅要审“经济账”,还要审“生态账”,无疑是践行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目标愿景。笔者以为值得一赞。但离任“生态审计”未必能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杀手锏”,要达到标本兼治,不亡羊补牢,除了建立长效机制,试行跟踪追责,编制资产负债表,更得把监督提早上前一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实,近年来,一些地方在不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的影响下,对许多环境污染事件总以遮遮掩掩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和方式来处理,或有案不查、有罪不究,或降格处理、以罚代刑。甚至还有个别执法人员徇私枉法,利用职务之便为破坏环境的违法企业大开方便之门,牟取一己之私利,不在少数。因此,对领导干部离任依靠林业、国土、环保、水利等部门业务进行的“审山、审水、审空气”,是一项得民声、体民意的做法,是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的重要保障。但要真正改变生态环境这个由社会结构、社会过程和社会成员的行为模式长期累积而成的社会沉疴,不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还需要监督持之以恒。
诚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任务艰巨,难度颇大。因为环境污染不是一个人就能造成的,它的严重后果具有多重因素,有遗留问题,也有新生问题,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实行离任审计是痛下决心,是从领导干部到民众,让所有的人意识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无人能置之度外。通过生态审计建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氛围,切实履行好呵护环境的责任。因此“生态审计”,既要靠“思想引导”,又要靠“制度约束”,坚持“一竿子插到底”,防止“按下葫芦瓢起来”的现象,要把监督的长效机制,兼容到当地发展的愿景和近景规划中,才能打好治理生态环境的“攻坚战”,还老百姓青山绿水。
不得不说,离任“生态审计”是让领导干部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树立责任观念,时时绷紧保护环境的弦。但不能只审计、无所作为,心动更要行动。要从机制上的促进与约束;也要改变畸形的gdp政绩观考核,加大环境和生态的考核比重,扭转一些地方政府和主要领导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发展的冲动;还要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实现地方经济区域和整体发展成为“一盘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更要多措并举,统筹兼顾,真正在“科学发展和协调发展”上有所作为,防止陷入“审计——整治——回潮——再审计——再回潮”的怪圈。确切的说,要遏制地方经济发展中急功近利、顾此失彼的思维短板。
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绝不是一日之功。呵护环境、共享美好环境,需要每个人日常的点滴善举。离任“生态审计”应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一项长期任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相信有了各级职能部门长期不懈地监管与整治,民众的广泛参与,有了“经济账”“生态账”双管齐下,定能规避早前“邀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邀请局长喝“黑水”、请环保人员入住难闻小区的尴尬事件,真正做好守住环境保护的底线,守土有责。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