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姜文来:十三五规划纲要对农业发展的六重值得期待

[ 作者:姜文来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23 录入:吴玲香 ]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下简称《纲要》)公布,这是指导我国十三五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对我国未来五年农业发展的部署安排,可谓新亮点频现,用六重来概括就是:重新理念、重地位、重可持续、重质量、重体系、重市场。

重新理念。十三五规划纲要的设计,是建立在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基础之上的,因此,涉及到农业的许多项目,每一个项目设计都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这五个新发展理念。其中,将新发展理念落实到实际能逐步实现的项目之中,如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就分别体现了创新绿色的农业发展新理念,这有助于让新发展理念在农业领域生根结出硕果。

重地位。在《纲要》专门论述农业发展的章节中,第一句话就强调了农业地位,指出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这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农业的基础地位:一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政上看,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五中全会提出的目标,农业被确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地位,使得农业地位更稳固,更具有战略性和现实性;二是从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高度上看,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实现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短板,补齐这块短板,才能完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进一步明确了农业在现代化中的地位。

重可持续。实现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既为当代服务,也为子孙留下一个青山绿水,有助于创造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新格局。《纲要》提出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如采取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地区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等等,都是在可持续上下功夫。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重视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水平,都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筑牢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农业长治久安的大问题,杀鸡取卵的农业生产方式利在暂时,祸及子孙,农业发展需要转方式,转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

重质量。质量是农业的生命线,是关系到舌尖上安全的头等大事。《纲要》提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这一点抓住了农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牛鼻子。农产品质量安全攸关国人的身体健康,我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民众更加注重吃的是否健康,确保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让民众吃的放心、安心是农产品供给必须过的关。今后,农产品的生产要在保障一定数量的基础上,更要注重产品的质量,没有质量安全保障的农产品将寸步难行,农业发展将逐步实现数量和质量的双重安全,确保国人身心健康。

重体系。《纲要》提出农业生产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这是以往《纲要》未曾系统提及。三大体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三驾马车,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是农业命运的共同体,只有三个体系都实现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才能实现。《纲要》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是农业产业体系需要创新的新空间,是一种新业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仅仅是提供农产品,而且提供其他产品,与二产、三产高度融合,在高度融合的过程中,农业才能得以增殖,农业发展才能获得新动能。

重市场。去产能,要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纲要》提出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和市场体系,这比十二五《纲要》中提及的市场宽泛得多。能由市场完成的交给市场,不能政府包办,让市场在农业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农业市场上,注重农业供给侧的改革,如在粮食问题上,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同时,农业的发展,不仅要立足于国内市场,而且要着眼于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种市场,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农业生存能力。当然,国家对农业市场不能放任自由,而是在政府调控下,对弱势部分进行帮扶和保护。

笔者认为,《纲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绘出了宏伟蓝图,这个蓝图建立在国内外形势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的农业实际,其目标明确,技术路线清晰,具有可操作性,经过全体人民的不懈努力,农业未来充满希望。

(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人民网-理论频道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