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濒死儿子却用低保金“行乐痛快”、农妇组团“约炮”、媳妇骂婆婆“老不死”、低保夫妇不顾儿子常年酣战牌桌……《财经》杂志微信公众号2月14日发布记者高胜科的《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经新华社调查,该“返乡日记”并非“返乡之作”,文中描绘的礼崩乐坏的“时间、人物、地点都是虚构的”。
面对老家支书程显英的电话质问,高胜科承认“我这个春节没回去”,“我想写乡村的现象,不是新闻报道,时间、人物、地点都是虚构的,每个人不要对号”,“本身就带点真真假假的东西”。(2016年02月26日人民日报)
日前,财经杂志已公开道歉。所附高的道歉短文称,“我的错误在于没有返乡但文章却以现场纪实的方式表述--涉及到家族人事,在姓名、时间、地点、部分信息上模糊加工,影响了这篇随笔的准确性与客观性、严肃性”。(2016年02月28日大连晚报)
今年春节期间,叙述个人亲历见闻的“返乡体”文章走红,尉为大观。既有农民博士儿媳的真实描述,也有大学生返乡的现场见闻;既有专家视角,也有民间关注;既有新农村的亮丽点缀,亦有留守儿童、老无所依、农村剩男与无价彩礼以及“礼崩乐坏”的沉重思考。虽然见仁见智,倒也宅心仁厚,“一片冰心在玉壶”。
所幸,这些“返乡”日记从不同视角揭示了“三农”的真相,激发了公众如何反哺农村深层次思考与建议,自然也为高层决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当此时也,身为记者,真实的状写家乡的现场与面貌,对“三农”零距离观察与思考,实是职责所系。
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之类,堪称新闻学的常识,也当是记者理当恪守的道德底线和职业追求。《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从事新闻采访活动,应遵守法律规定和新闻职业道德,确保新闻报道真实、全面、客观、公正,不得编发虚假报道。”违反规定将给予警告、罚款、吊销其新闻记者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虽说高胜科在文章开头,信誓旦旦写道:“我要写的故乡杂记却显得些许残酷和悲戚,可惜这并非杜撰虚构,而是真实的写照。”“我的故乡如此沦陷的方式,以及这首难唱曲的哀婉程度,都显得荒诞不经。”然而打骨子里却视新闻真实为儿戏,视职业道德为儿戏,视乡民的名誉权为儿戏。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写的像春秋笔法一样,像小说一样。”
既是“春秋笔法”,自然可以肆意臆淫;既是“小说”手段,自然可以向壁虚构,于是就有了“村妇组团约炮”之类的礼崩乐坏,有了被妖魔化的家乡和被埋汰的父老乡亲“觉得太憋屈”。“把家乡写得一点人味都没有了”,“为啥要败坏自己的家乡呢”?真得不知道,给乡亲泼脏水的高胜科,将来何以见江东父老?
诚如新华社所论,一个媒体人的假期“作业”,变成涉嫌虚构的新闻报道;一个原本隐藏文中的低俗细节,成为轰动网络的文章标题;一个微信公众号的“填版”之作,成为点击量惊人的话题……一则虚假新闻对媒体公信力、网络舆论环境、社会生态都会造成不小的损害,委实不可小觑。即使如此,高胜科却自辩本文虚构事实仅仅关乎“随笔的准确性与客观性、严肃性”,如此避重就轻,显然意在敷衍塞责。
将随笔当随意,杜撰新闻,虚构情节,丑化农民,彻底违背职业道德,高胜科已丧失了做记者的资格。《财经》杂志除了公然道歉,当立即开除失德记者。笔者同时建议小东沟村委会不妨将高诉上法庭,以维护村民的声誉尊严。
作者地址:安徽省砀山县道北东路45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