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曾博文:加强基层建设 莫让农民寒心

[ 作者:曾博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04 录入:吴玲香 ]

原题:不能让农民寒心

低保、贫困户的认定已经基本落地了,面对这一国家惠民政策理应得到农民们的赞许,但是我所听到、看到的并不完全是这样。

2016年春节上班第一天,有对60多岁的农民夫妇来到办公室,说自己唯一的儿子患了精神病,需要政府领导签字后,派出所把儿子送到精神病医院救助,两位老人目光呆滞,充满疲倦、失落,看不出丁点过年的喜庆,老大妈用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儿子小时候的乖巧、懂事,也表达了儿子犯病后的暴力倾向,现在家中度日如年,她在外地为儿子找了一个忠厚老实的女人生了一个孩子,“只希望他能快点自杀,这样他也轻松,然后把唯一的孙子放到孤儿院,我们两个老不死的去外面要饭或是上吊.......,老汉不语,一直抽着旱烟,他们绝望到什么程度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我问他们,这么困难家里有没有低保啊?老大妈立马回答“哎,家里都是老实人,没有关系,吃了半年低保就被拿下来了,关键是没人啊......”我安抚道“今年的低保政策确实和往年不同,有很多限制”,老大妈说“村里说需要残疾证,我们就去办了个二级残疾证,我家老头去民政办发脾气,民政办说要去跟村里申请,村里也不明确表态,哎.......关键是没人,我们村有一户儿女都有钱还不是照样拿低保,村里人都笑话我们......村干部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上次孙子上学,需要村里开证明,村里就推给学校,我们年纪大了,好多东西不懂,推来推去就把时间耽误了,没办成,哎,都不是自己家的事,都不会放在心上的,让人很心寒啊......

这仅仅只是一件事情,一家的事,不管老人说的是否完全属实,但在日常工作中,与农民交流时,很少有农民赞扬村干部,大部分都是消极评价,开同样的证明,村里某某送礼就可以开,不送礼就不行;因为是村干部的亲戚就可以享受优惠,同样的条件(甚至更差)就轮不上......平心而论,有些惠民政策、资源在分配过程中不可能绝对公平,有些政策是死杠杠,村干部也无法改变,不否认有些农民因为对政策不甚了解对干部存在极端、错误的看法,但不管怎么样,农民感到心寒,首先反省的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和干部。

村干部与农民接触最直接、最多,可以说村干部与农民的关系远和近就等同于党与农民的关系好和坏。农民寒心的不是党中央的政策不好,领导们没有为农民着想,不是惠民政策没有落到自己头上,而是政策执行末端存在不公平现象;不是村干部没有为发展本村经济去拉项目、跑资金,而是在“小事”上没有真正的去为农民服务,没有把农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不为农民去着急,甚至去粉刺、挖苦。

三农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其中农民就是关键中的关键,农民不认可,建再多的高楼大厦也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不满意,再怎么加强基层党建也不会让农村稳定。

为此,在村级组织中,首先要把好进入门槛,在村干部候选人确定上要更加重视“德”,要优先考虑有文化、有素养、有同情心的能人,坚决将那些不知农民疾苦的冷血人排除在外。第二要明确村干部的职责。村官天然的就是处理农民“鸡毛蒜皮”的“小事”的,不应让村干部过多肩负其他职责,比如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等,经常有村干部抱怨要赶着去跑项目,村民打电话要开证明,村干部最终只能让村民等待,有的农民甚至一年到头都见不到村干部,久而久之只会导致副业代替主业,疏远了村干部与农民的关系。第三要细化考核方式。在明确村干部主责的前提下,提高村干部为每一位农民办实事的考核比重,对于开会、宣传政策等可以降低比重,以此来激发村干部去服务农民的热情。

村干部只有多为农民做“小事”才能温暖农民的心。

(作者单位: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曹武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