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他们心系桑梓,带领乡亲们一起打拼,教化乡民,温暖故土,促进和谐,其德与能,不正是乡贤的写照么。
一、黯然销魂派
黯然,即心怀沮丧、面色难看的样子;销魂,即灵魂离开肉体。合在一起的意思为,心怀沮丧得好像丢了魂似的,形容非常悲伤或愁苦。用这个词来形容此派别对乡贤及乡贤文化在当今中国前途的态度,再恰当不过。
1、绅文化还能在中国回归吗?
文/夏韵
来源:新浪博客
当今物欲横流、视鲜耻寡廉为正常、视贪腐者为能人、视吹牛拍马巧取豪夺为本事的流氓文化。
中国地域乡村居上,中国人口乡民居多。自古以来乡绅是中华文化一代代薪火相传的载体,这一传承阶层形成的乡绅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命脉,这个阶层被摧毁了。没有乡绅这个传承载体,何谈国学复兴。
我不否认地主里有个别的黄世仁那样的为富不仁、正像共产党里也有个别坏人一样。我弄不懂的是为什么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地主里有黄世仁,所有的地主都成了黄世仁,都得杀关管?
土改后有土地和资产的乡绅,要么惨遭镇压,要么成为被批斗对象,中国延续千年的、维系乡里生态的乡绅文化被灭绝了。缺乏文化底蕴的乡村流氓无产者取代了乡绅,中国从此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承载实体。
有人插话说,现在不是有了新的地主了吗,他们发大财了,会否重接乡绅文化香火?
朋友说,不可能了。一是中国政治生态一改几千年来皇权不下县、县以下自治的治理方式,没有了民间社会,乡绅失去了生存空间。二是新地主大多是权钱交易的产物,他们必须和官场保持密切关系,而资本一旦与权力勾结,必定作恶,不与官场勾结,一定不能来钱。他们与旧日的乡绅不是同一境界之人。
二、乡村绅治派
此派别是费孝通、梁漱溟、晏阳初,还有日渐浮出水面的卢作孚等第一代乡建代表的拥趸。此派别由一批有知识的文化人及其粉丝组成,言辞灼灼,颇具社会影响力。
1、卢作孚:愿人人皆为园艺家,将北碚造成花园小城
民国时乡村陋习很严重,嫖赌、抽鸦片、抢劫、迷信乱象横生。百姓要么在愚昧地做梦,要么明知时局之坏,却甘为摆布,皆苟安于当下。
那时候北碚街上房屋低矮,400多户人家挤在一起。街道窄得很,骑个马就过不去,连个下水道都没有,一下大雨,垃圾、臭水到处都是。在街口埋一口大缸,上面搁两块木板,找个篾席围起来就当厕所。北碚大大小小的这种缸得有上百口。主街上还摆了九口大缸,臭气熏天。
对此,卢作孚提出,要随时随地转移社会,不为社会所转移,改造社会环境从身边做起。进驻破败不堪的北碚后,他先领着青年学生去砸缸。居民们纷纷出来阻拦,嚷嚷着“从有北碚场,就有九口缸;砸了九口缸,粪便朝哪装”。其中有一位历经清末民国9个年号的“九条命”老人,带头制止。“砸缸”行动暂告中止。
三天后的拂晓,早起的“九条命”却发现在北碚街最南口隐隐约约多了栋小平房,雪白的板壁、青砖瓦顶。左右等分的平房各开一小门,门上挂白布门帘,仔细一瞅,各书“男”“女”字样,门帘当中还有一行字——“公共厕所”。
“九条命”第一个钻进男厕所,感受到干净卫生之后,又主使居民和学生砸缸。不破不立,卢作孚还请丹麦工程师守尔慈规划北碚的街道布局,并发动峡防局的官兵清扫街道、清除垃圾、疏通水沟、整装商店门面等。
卢作孚以当时青岛为模型,为北碚规划出蓝图——建成一个大花园,进而把整个嘉陵江三峡布置成美丽的游览区。自此,在偏安一隅的北碚,凡有隙地必冒出街心花园,数万余株树木为街道添绿,平民公园也依嘉陵江畔的荒山“火焰山”上展开,山脚下是公共体育场,花园城市的雏形已然显现。
硬件继成,软件不能缺失。1927年,北碚全乡有两所小学,37所私塾。到了1936年,小学发展到18所,私塾66所。卢作孚认为训练学生最紧要的有两点,一是“训练他们运用科学的方法”,再就是训练“他们随时随地有艺术的欣赏”。
北碚,这个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的花园小城,用它沧桑的过去、美好的当下证明,在这块乡村建设的“试验田”里,卢作孚成功了。
来源:大众日报
近代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对乡村的破坏史。而乡村的破坏史,也是一部“乡党消亡史”。
——梁漱溟
中国社会“双轨政治理论”:“一方面是自上而下的皇权,另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绅权和族权,二者平行运作,互相作用,形成了‘皇帝无为而天下治’的乡村治理模式,塑造出一个形象而又独特的描述传统中国政治运作逻辑的‘双轨政治’模型。”
——费孝通
在第十四届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华远任志强、万通冯仑、万盟王巍等商界大佬们围炉漫谈乡愁,呼吁恢复“乡绅制度”,认为,“有乡绅就留得住乡愁,没有乡绅就留不住乡愁,没有乡愁。”
——和讯网
三、现实问题派
此派别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并着眼于乡贤及乡贤文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且敢于抛出各种尖锐问题。他们是问题的发现者、传播者,是乡贤及乡贤文化推行路上一面有借鉴价值的镜子。
1、“乡贤”别成“乡闲”
文/程永高
来源:环球网评论
首要问题是如何融入乡村社会。再一个问题是如何树立起威信。说的现实一点儿,就是他能给村民带来什么好处,这对一个人的能力是极大的考验。如果没有种植、养殖、吹拉弹唱、写写画画或者组织协调等特长,紧紧靠枯燥的说教,恐怕难以让人入耳入心。如果这样下去,威信树立不起来,到最后“贤人”终会变成“闲人”。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参与乡村治理。一个各方面能力都很强的“乡贤”,在一些人眼里可能并非好事,比如村干部。如果一个回乡的人,在短时间内改变了村里的风貌,反而衬托出村干部的“无能”,必然会引起他们的警惕,害怕在下一次选举中落选。如何把一个人的良好意愿,转变成村干部的积极参与,没有工作艺术是万万不行的。
乡村渴望改变,乡村的发展和治理需要贤人相助。如果你志愿退休后到村里回报桑梓,那就提前多回几次家乡,熟悉一下乡邻乡亲;学一些农村急需的技能,为一展抱负做好必要的铺垫。可别学陶渊明,只会喝酒写诗自娱自乐,落得个“草盛豆苗稀”的自我感叹。
2、新乡贤”培养不容易
文/杨雪冬(中央编译局研究员)
来源:环球时报
三农问题在中国的发展战略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的分化和衰败,引起了各方的关注,也出台了各种政策,投入了各类资源,力图使农村能够“看得见青山,留得住绿水,记得住乡愁”。但是,各种输入性支持,都因为“人一茬一茬离开农村”而失去了落实的基点。包括青壮劳力在内的农村精英的不断流出,许多农村里只留下“386199”人群,甚至一些中西部农村重新出现了“光棍村”。
建设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的作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客观地说,这种提法比起以前倡导的“富人治村”、“能人治村”以及“资本下乡”等更有文化气息,但是这种接续中国传统乡贤文化的举措如何落到实处,还值得商榷。
传统乡贤文化的基础是农耕社会和静态不变的农村,出去做官、经商的乡村精英,因为父母、家族、故居、祠堂等的存在,出于落叶归根、光宗耀祖、守望相助等心理,以告老还乡、资助义学、义庄等方式来回馈桑梓。而当代农村处于快速的变化过程之中,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个人与故乡之间的联系纽带正在削弱,这也意味着许多人对于故乡的情感更多地停留在想象、回忆甚至上辈的言谈中,失去了具体实现的载体。
首先,现在农村人口多是举家流出,带着孩子,带上父母。即便是留守儿童,也会尽量带出乡村。对于年轻人来说,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激烈冲击和吸引,使得他们更向往城市里的生活。
其次,农村的快速合并和城镇化,一步步蚕食着维系故乡情的空间载体。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说,中国自然村落每天在以80-100个的速度消失。许多地方政府出于不同理由,在大力推动村庄合并。对于许多人来说,不仅熟悉的街道、店铺、生活的空间在消失和改变,可能连故乡的名字都写入了历史档案之中。
第三,培养乡贤的机制在蜕化。所谓乡贤,必是农村自己培养出来的精英。传统社会的学堂,当代的农村小学就是这样的培养机制。由于人口外流以及一刀切式的“并校”措施,使得许多农村没有了小学。儿童从一开始读书就离开家乡,然后越读越远,他们对家乡的情感失去了从小就培养的机会。此外,一些农村基层组织涣散,黑恶势力抬头,好人好事式微。
中国的农村问题是系统性、结构性的。对“新乡贤”的鼓励和倡导,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途径。但对于许多已经缺乏成长条件的乡村而言,培养新乡贤或让乡贤回乡,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四、童真逍遥派
此派别主要由游离于乡建之外和刚介入乡建大系统的一个十分庞大的群体组成。面对各种言说与政府文件延伸出来的各种话题,他们常常语出惊人,既有天真敢言的一面,也有火上浇油,看热闹不怕事大的自由逍遥一面。
1、对乡贤的疑惑
来源:天涯社区论坛
近来,有一个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种媒体,出现频率非常高,有很多专家、研究者为其正名,这个词就是“乡贤”。何为“乡贤”,顾名思义,乡村里的贤德者,而这些专家解释为乡村里的领导者(村主任、村支书等)和乡村里的有钱人(能人),并称其为天然的爱国者。本人不明所以,疑惑至今。
乡贤其实就是乡绅,现在官媒把这变成乡贤,两者本质差不多。乡绅是什么样社会阶层已经是共党从大革命时起就反复被证明过的,与共党的纲领是格格不入的,怎么现在官媒也要大力宣传了,可想南霸天、胡汉三回来了是确实的了。
五、认知修正派
此派别杂学乡建百家,有着自我独立的思维与思考能力,游走在各派之间又不在各派之内,故能目光如炬、独具慧眼,常能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十分有价值的修正建言,并以务实求真的作风,自成一派。
1、如何正确认识我们的乡贤与乡贤文化
文/李殿元(著名巴蜀文化学者)
来源:成都晚报
现在提出创新发展乡贤文化,不是简单地将乡贤文化回归,而是“要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培养能引领时代潮流、涵育文明乡风的“新乡贤”。
“新乡贤”就是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又有新时代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既掌握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又与时俱进地吸收了新的科学文化知识;既传承了传统文化的血脉,又具备了现代人文精神,从而成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模范和建设能人。
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乡贤”,用他们的示范作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推动基层道德建设和社会治理顺应时代要求。
2、乡贤归来:谁来守护我们的乡愁?
文/徐汉雄
楚天都市报
过去,我们曾把这样的人称为带头人、引路人,包括原华西村老村支书吴仁宝、湖北官桥八组组长周宝生这样的村官,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乡贤。因为他们心系桑梓,带领乡亲们一起打拼,教化乡民,温暖故土,促进和谐,其德与能,不正是乡贤的写照么。
曾经,因农民外出务工,造成乡村空心化、乡村文化断裂、农村治理失效等问题。如今,那些当年离开乡村外出闯荡打工的,事业有成后,纷纷回归故土,办项目兴事业,回填了乡村的空洞,又俨然乡贤的后起之秀。
村官等基层干部、道德模范可称为“本土贤”,从沿海等地打工衣锦还乡的可谓之“海归贤”吧,众贤咸至,乡村面貌当会为之一新。
六、正本清源派
此派别类似于武林江湖的少林派,学问扎实、功力深厚,对问题常有着入木三分的认识。由于其对问题认识深刻并执念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开出的药方常如中药,可治大病却疗效甚慢。因此,有江湖地位,缺现实作为。
1、乡贤是维系古代中国基层社会运转的主导力量
文/王先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乡绅或乡贤始终是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的主导力量。
乡贤构成必备的条件是:第一,在家世方面得有一个值得乡人景仰羡慕的经历,清白而没有劣迹。第二,乡绅们照例有一份丰厚的财产,属于耕读之家。其家族对地方社会有所贡献,尤其在维持地方风习,主持节令庙会,救助孤寡贫弱,推动地方公益事业方面赢得乡里声望。第三,功名身分、官位职衔之外,有一定的年资,拥有乡族长老资历。第四,借助功名身分和官职形成社会网络资源,可以为乡村社区争得更多的利益,并保障乡里免受差役吏胥扰害。
一般说来,乡绅们在乡土社区从事的地方社会活动主要有三大项:
1、地方学务。乡绅大都是科举制度的受益者和热心支持者。乡村社区兴办学务,修建各种社学、义学、族学甚至私塾,基本上都由乡绅们掌控。
2、地方公产。属于乡村社区的公共财产、经济事业,通常官府并不直接参与管理,大多“以其事委诸绅士”。由此,乡绅们“垄断了一县公产的经济命脉”。地方的社仓、义仓以及族产、学产等公共财产,一向委诸乡绅们管理。
3、地方公务。作为乡村社会中坚势力,乡绅们也是地方各项公共事务的主持和掌控力量,举凡道路修筑、桥梁构建、学宫营造,甚至寺庙修缮……即使是跨县区的大型水利工程,虽然由官员出面协调,“但是无论这些工程由官或由绅指导,在执行中总是绅士承担主要负担”。乡绅们是政府在地方社会上的代理人,所谓“地方公事,官不能离绅士而有为”。
乡绅并不像官员那样拥有钦命的权力,却拥有基层社会赋予的“天然”权威。乡绅阶层是享有教育和文化特权的社会集团,居于维系封建社会文明的中心位置。乡绅阶层集教化、治安、司法、田赋、税收、礼仪诸功能于一身,成为地方权力的实际代表。
2、重视现代乡贤
文/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来源:人民日报
现代社会存在两种乡贤,一种是“在场”的乡贤,另一种是“不在场”的乡贤。有的乡贤扎根本土,把现代价值观传递给村民。还有一种乡贤出去奋斗,有了成就再回馈乡里;他们可能人不在当地,但由于通讯和交通便利,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关心和支持家乡发展,他们的思想观念、知识和财富都能影响家乡。
无论知识分子还是农民工,只要出自农村,即使身在异乡、异国,对于故土就有深深的眷恋和认同。在乡村社会结构发生很大改变的当下,他们保持着精神的稳定和内心的坚守,很大程度上就是传统的乡贤文化给了他们心灵的慰藉。
乡贤大都对传统和现代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一方面,他们扎根本土,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乡村情况比较熟悉;另一方面,他们具有新知识、新眼界,对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有一定把握。因而,现代乡贤成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传统与现代有了“可译性”。
乡贤在村子里地位比较高,村民比较能够听得进他们的意见,可以起到弥合社会分歧的作用,使社会改革发展进程在乡村这一层面变得更加平顺,有利于农民、农村顺利融入现代化进程,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
传统乡村,人们生活在熟人社会中,并不太重视法律和契约的作用,而更加看重有威望的乡贤对于社会公正的维护。在依法治乡、完善现代乡村治理的同时,也应强调乡贤对于当下乡村稳定的重要作用,以更好地让村民行为有法度、价值有引领、操守有规范。
七、劈天神掌派
此派别有点全真派的味道,个人修为很高,对世道看得很清,因人格和灵魂的高尚,面对世事经常眼里不容沙子,且敢于对时弊做出一针见血的评判。此派中人,心虽如明镜台,使出的功夫却若劈天神掌,煞气逼人。
1、古城已完蛋,别再祸害古村
文/冯骥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曾经的近百座古村已经全部消失,原居民都在“新农村建设”运动中,从原来的深山搬出,住到了山脚下的平原小镇的多层住宅小区里。这让人忧心忡忡。
中国的古村落在这几年里全部沦陷了,继齐鲁大地的古村全部被拆毁后,作为中国文化博物馆的山西的古村也全部消失了!
从改革开放至今的三十多年里,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借口下,中国的600多座城市都经历了旧城改造和重建,结果是每个城市的样貌都变成了一个样。
我担心将来中国人会在自己的城市里迷路,不论哪个城市,满眼全是现代建筑。所有文化旧址、胡同、街道,都被房地产开发商的推土机铲平,造起来的楼盘,基本上都是一个样,原有的城市个性和特点都消失了。
我们最近去大同,发现政府更大的兴趣,是恢复那些北魏时期的城墙,重建了很多老建筑,准备商业开发。我觉得他做来做去,仍然是那些旅游景点似的东西,还是要急功近利为政绩把投资通过商业运作挣回来。我不希望他们把老城最后搞成了遗址公园,最后为了收门票,人流众多,商业气息太浓,历史的感觉反而没有了。
和周庄、乌镇等江南六镇比起来,西塘的模式最好,它保留了原住民,没有大规模的商业化,保留了原有的生活形态。周庄本地人大部分都空了,都是外地人,乌镇的办法是把原住民全部赶走,变成了一个死城,一个古镇的生命没有了。
现在城市的悲剧正在向农村转移,打着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口号,大批的房地产商把城市土地开发完了后,正在转向农村,因为农村还有大量的土地。这一波,如果我们控制不了,千姿万态中国的村落就会变成城市里那些建筑垃圾。
我觉得中国必须要有一个国家文化发展基金,就应该是专家管,不应该是文化部管,也不应该是中宣部管。
八、唯我独尊派
此派别做事所遵循的总原则是与上头保持高度一致,在此基础上奉行一把交椅、一个声音。其所使用的招数、套路多取决于一把手的独断能力及离哪个派别最近,受哪个派别的影响最多,有点上下同心、移花接木的味道。同时,此派别中也有不少“规划之神”式的人物。
1、义乌市关于创新发展乡贤文化的通知
一、指导原则
创新发展乡贤文化,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积极培育和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浙江精神、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义乌精神相契合,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乡贤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市上下特别是农村落地生根。要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
二、工作内容
1、培育乡贤文化主体:挖掘传承历代先贤精神、选树培育当代乡贤典型、感召激励在外乡贤报效桑梓。
2、丰富乡贤文化工作载体:乡贤文化进礼堂、乡贤文化进家庭、乡贤文化进校园、积极推进乡贤图书馆建设。
3、弘扬乡贤文化精神:举办文化活动、加强新闻宣传、深化理论研究。
4、完善乡贤文化工作机制:完善乡贤联络机制、建立乡贤荣誉激励机制、探索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机制。
三、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协调。
2、注重结合融入。
3、坚持久久为功。
中共义乌市委宣传部
2015年8月26日
2、浙江德清县举办2015年“乡贤论坛”
2015年11月“乡贤论坛”活动在县委党校举行,有关乡镇组织委员、民政分管领导,以及各乡镇(开发区)乡贤参事会会长等参加了活动。
乡贤,是一个地方有道德、有才华、受敬重的贤能之人。
乡贤不是官,却是主流价值观的引路人,是我们身边的主流价值“官”。目前,德清县“乡贤参事会”已经成为全国20个创新及提名成果中唯一一个农村社区治理创新项目,并在全县范围内成立了17个乡贤参事会,计划到年底将覆盖全县30%以上的自然村。
接下来我县将进一步推进乡贤参事会规范发展,充分发挥乡贤参事会在丰富乡村生活、助力中心工作、推动经济发展、弘扬乡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等领域的积极作用,为农村治理提供准确的思路和方向。
九、与时俱进派
此派别个个功力深厚,功夫之深绝不逊于东方不败,其有一个重要职责与使命,即能从一句话中悟出一本书的厚度,能从一个文件中挖掘出一套理论的深度。“见天地、化众生”是此派别中的必修课。
1、乡贤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文/胡彬彬(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光明日报
乡贤文化是根植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曾为中国社会的稳定、中华文明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建设乡村、改善民生、谋利桑梓等方面的群体追求和故乡情怀。
他们中有的人走出家乡,在外面发达之后,仍然与家乡保持密切的联系,并关注家乡的发展,为家乡出谋划策。即便是没有担任过官职的乡贤,他们在地方上也以其特有的身份、地位,维持乡间社会的礼仪和秩序,教化乡里,为一方百姓造福。
乡贤阶层在乡村社会传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维系着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秩序。中国传统乡贤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其珍贵的思想资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四个关键词“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乡贤文化中也包含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因此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相同的终极追求。
当代乡贤在农村基层建设,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们需要重建乡贤文化,在当今农村社会中呼唤新乡贤。当前的新乡贤主体范围更加宽泛,包括乡村干部、文人学者、退休官员、企业家、科技工作者、海外华人华侨等。
今天我们提倡“新乡贤”文化,既是在延续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也是在新时代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乡贤文化的弘扬有很强的示范引领作用,他们的嘉言懿行能够像古代的乡贤一样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并进一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
2、乡贤群体:乡村社会治理重要力量
一些地方更看重在外的“成功人士”能给村里捐一些钱,对于推动民风改善的工作重视不足。一位村支书说,村里最看重的还是能不能带头致富,能不能为村里的公共事业无私奉献。
还有些地方将乡贤简单等同于好人,将乡贤助力乡村治理简单等同于好人好事,忽视了其中的文化传承和乡村治理的积极意义。
专家表示,无论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还是促进村风民风改善、传承乡村文化,都是乡村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不应该厚此薄彼,发挥好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需要各方做出共同的努力。
当前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应把法治的作用和道德的规范结合起来,而乡贤是推进“德治”的一支重要力量。
——半月谈网
3、重视“软约束”“软治理”:用新乡贤文化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文/黄海(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
来源:人民日报
建构新乡贤文化应摒弃传统乡贤文化中等级森严、尊卑有别等糟粕,倡导民主法治理念、开放竞争意识、包容创新氛围、幸福平等精神等现代文明因子。新乡贤既包括道德模范、社会贤达等,也包括以自己的专长、学识和财富建设乡村、改善民生的优秀人物。
新乡贤文化应是对传统乡贤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社会相契合、传统与现代相对接的文化。
新乡贤文化所蕴含的文化道德力量,能延续传统乡村文脉;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能教化乡民、反哺乡里、涵养文明乡风,使村民遵循行为规范、价值导向。
在一些乡村出现“空心化”等现象的情况下,推进新乡贤和乡村社会结构有机融合,能促进公共服务普及与公序良俗形成,构建兼具乡土性与现代性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
培育新乡贤文化需多策并举。注重发挥离退休干部、知识分子、优秀农民工、企业家等在形成新乡贤文化中的引领作用,实施新乡贤培育与成长工程。
注重完善机制,搭建新乡贤投身乡村建设的平台,通过组建县、乡、村三级乡贤协会或商会等社会组织的形式,鼓励和支持新乡贤积极参与乡村公共建设和公益事业。
搭建新乡贤引领乡风良俗的平台,通过乡贤理事会、乡贤调解员、乡贤宣讲员等形式,邀请新乡贤参与乡村建设,传承和弘扬乡村文明。
搭建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平台,实行乡贤挂职“村官”和乡镇长助理等制度,鼓励和支持新乡贤参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动中国特色乡村治理现代化。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九派开元智库机构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