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寒暑假都会把孩子接过来一起生活,临近开学再送回老家。”陕西汉中农民工王林生说,自己一度想让孩子留在身边,但因为城市开销大、上学难等问题,只能无奈放弃。22日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本是全家团圆的日子,但过了元宵就意味着春节结束了。随着开学季的到来,许多在春节期间与打工父母团聚的孩子,又要乘坐返乡的客车回到老家上学。(2月23日中国新闻网)
春节落幕,“小候鸟”依依惜别,这是许多在外打工者的无奈,也是值得一些地方政府必须反思的。许多城市都有外来农民工,他们为城市建设作出巨大贡献。但他们一直没能真正融入这个城市,没有得到与城市人口同样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工作和生活等都受到歧视。看病得不到报销,孩子上学要出赞助费……巨大的负担把他们压得喘不过气来。这些农民工与家人在春节短暂的相聚后,不得不把孩子送回了老家。试想,如果我们的城市让农民工享受“同城待遇”。在子女入学以及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方面享受与本地居民同等待遇,这些农民工怎么可能舍得骨肉分离,把孩子送回老家呢?
农民工当初远走他乡,就是为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把孩子留在身边,但让孩子在城里上学生活,经济上实在负担不起。城市的发展,不少外来人员将青春奉献给了这个城市,他们最需要的是被这座城市认可。我们的城市如果把农民工当成自己城里人一样,让这些农民工融入到城市生活的全过程中去。让那些外来人口享受同城待遇,可以让更多的外来人员在城市立足,让这些外来人员能与家人团聚,从而可以使他们安下心来,把这个城市看作是自已的城市,而不是别人的城市。
外来人员享受市民待遇后,会享受同城待遇,可以减少生活成本,从而与家人一起在这座城市生根,他们就会有了在当地生活和工作的长期愿望,不再像候鸟一样飞来飞去,使他们从廉价的劳动力转变成产业大军的一员。他们会更加关心这座城市、爱护这座城市,为这座城市的建设投入更多的热情。工厂企业有了相对稳定的工人,也会更注重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从而使产业升级得到保障。可以说,给农民工以“同城待遇”表面上看增加一些财政负担,但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巨大的好处。
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外出农民工人数达1.69亿,在其“身后”是成千上万的留守儿童。由于城市生活负担过重,类似王林生这样无法将孩子留在身边的人比比皆是,使留守家乡的孩子与在外打工的父母,成了“熟悉的陌生人”。背着简易的行囊,带着对父母的不舍与眷恋,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结束了短暂的欢快相聚,如迁徙的“小候鸟”般踏上返乡的旅程。这样的一幕不知道我们的城市者看了是否心酸?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多彩贵州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