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毕业生从学堂到社会需要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才能更好、更快的融入到新的环境,而基层公职部门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与一般企业有所差别,理论上公职部门对职工要求更高、管理更严,这就意味着即将进入公职部门的大学毕业生要对公职部门的工作方式、方法、现实要求等有所了解,然后有正对性的将自己角色进行转变,直至与现实相适应。
关键词:新常态;青年大学生;基层公务员;角色转变
在经济下行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仍然是社会广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生活成本大、竞争压力大等主要原因,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公务员队伍成为诸多大学毕业生的首选,根据国家发展现实需要,基层单位对高素质大学生的缺口尤大,我国的行政体系中,县以下机关的基层公务员处于行政序列的末端,人数庞大,占到全国公务员队伍的60%以上,基于这种实际,大部分大学生进入公务员队伍后会在基层单位任职。基层单位是指: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括乡镇(开发区)政府机关、农村中小学、国有农(牧、林)场、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乡镇卫生院、计划生育服务站、乡镇文化站等[3]。
在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就任以来,针对机关作风“慵懒散”,贪污腐败、不作为、脱离群众等恶习进行了大力整顿,创造出了一种让所有公职人员“战战兢兢”的政治新常态。基层公务员群体在新形势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集中表现为生活压力高、工作压力高、舆论压力高的“新三高”和晋升机会低、工资待遇低、个人精神需求满足低的“新三低”。
新常态,是大势所趋,是历史潮流,大学生无法改变这种现实,只能转变角色,以便更好的融入到基层工作中去。
一、新常态对基层公务员的新要求
新形势下,对基层公职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政治觉悟要求更高。政治觉悟是人们在政治生活实践中领悟政治问题、明辨政治是非的能力和水平。政治觉悟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公务员拥护党中央的程度,继而深刻影响中央政策的执行落实力度和公务员队伍的整体凝聚力。在政治经济新常态下,一些人公职人员质疑中央政策,大肆宣扬与中央精神相违背的不正确言论,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严格的规定,要求所有公职人员讲政治规矩,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五个必须”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决不允许背离党中央要求另搞一套,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听从党中央指挥,不得阳奉阴违、自行其是,不得对党中央的大政方针说三道四,不得公开发表同中央精神相违背的言论”[1]。全国掀起了“守政治纪律、讲政治规矩”的警示教育高潮。要求公职人与务必认真学习中央精神,始终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格执行中央各项规定,从内心深处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
2.办事能力要求更高。
一是理论功底要深。政治经济新常态,要求各地在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按照所在区域的统一规划和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这要求基层公务员要加强理论学习,准确把握规律,用市场办法去谋划区域发展,既不能生搬硬套,又不能“有权就任性”。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法治的不断完善,“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要求公职人员必须依法办事,前提就是要尊法、懂法,加强法律的学习。
二是业务技能要熟。新常态下各种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问题的严重性、情况的复杂性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调整、环境问题、交通问题以及各种就医、上学、住房等等民生问题矛盾凸显,这些问题在县级及以下也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表现,面对新问题,一些公务员不知所措,缺乏改革创新的思路和举措,出现了本领恐慌。2015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着力解决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推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这一政策的出台给那些业务水平差的公职人员戴上了“紧箍咒”。
三是服务质量要优。随着群众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公民意识、权利意识、法制意识的不断提升,群众对公权部门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一旦自己的权益受损,群众就有权力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加之信访制度的完善、网络维权的畅通为群众维权降低了成本,打开了方便之门,这些都倒逼着公职人员业务水平的提升,要求公职人员走群众路线,提高服务质量,解决实际问题。
3.清廉程度要求更高。随着形势和实践的发展,我们党对反腐倡廉的认识越来越深、决心越来越大、思路越来越清晰、措施越来越具体,执行越来越严格[2],十八大后,中国更是掀起了新一轮反腐风暴。截至2015年4月底,共给予23.2万党员干部党纪政纪处分,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反腐机制上虽还未取得压倒性胜利,但已经初见成效。
一是反腐对象由上至下。中央层面正在从顶层设计着手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央印发了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中央纪委在强化党的纪律、强化执纪监督、强化查办腐败案件等方面出重拳,坚决查处腐败案件,现实打“老虎”,继而“老虎”“苍蝇”一起打,各地结合地方实际出台和完善了相应的反腐制度,查处并依法处理了一大批腐败分子,形成了对腐败分子的高压态势。
二是反腐范围由小到大。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对于“大老虎”来说,一般涉及贪污受贿、买官卖官、泄露国家机密等严重问题,对于“小苍蝇”而言,违纪案件更多的体现在落实主体责任不力、为官不为、公款吃喝、办公室面积超标、违规操办婚丧喜筵等。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已经编制了一大张厚密的反腐网,涉及的不仅仅是贪污受贿、买官卖官,更严格的是打击了与群众联系密切的身边腐败等有损党和政府形象的行为。反腐的范围越来越大,“腐败”一词的含义已经外延到“违反纪律”的范围。
三是反腐力度由弱到强。百度新闻各年包含“反腐败”这个词的文章,2003年时总共11900篇,2004年上升到76200篇,2005年73330篇,2006年106000篇,2010年246000篇,2012年861000篇。2015年达到1820000,人民网上“反腐败”的文章也有类似的增长趋势。中央坚持“治病树、拔烂树”的反腐思路,注意点面结合,形成比以往更为高压的态势,既有“不刮风、不搞运动、不是一阵子”“加大惩治力度,强化‘不敢腐”等战略部署;又有“深入开展专项巡视,提高频次、机动灵活,扩大巡视覆盖面”“加大对国有企业的巡视力度”“实现派驻全覆盖”“推动地市一级和国有企业党组织落实主体责任”等战术要求,对腐败分子正形成“围剿”之势[4]。
二、从青年大学生到基层公务员的角色定位
通过各种政策规范、纪律严明等铁腕手段,公权机关的整体风气得到了极大的好转,公务员普遍树立起了讲规矩、守纪律的意识,群众观念也日益增强,有志于投身公职部门的青年大学生应及时跟进时代步伐,牢固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精神面貌要有新状态。广大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始终把为人民谋发展增福祉作为最大责任,始终把现代化建设使命扛在肩上,始终把群众冷暖忧乐放在心头。”
1.端正基层公务员的职业认识。公务员仅仅是社会中一种普通职业,不应对其存在过多幻想和过高期望。
一是摒弃“官本位”的封建思想。当代中国,公职人员与封建社会的“官员”不可同日而语,政府职能定位由管理转向服务,公职人员也必须丢下“有权就任性”的落后思想,树立服务群众的公仆意识。尤其是基层公务员,大部分工作内容是落实和执行上级政策,是将上级的各项惠民政策变成现实的中间纽带,与群众接触最多的群体,只有一心一意服务好群众、落实好政策才能真正让基层群众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恩泽。
二是摈弃无“法”无天的狂妄思想。青年公务员大多层级较低,权力较小,但与群众直接接触更多,其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党员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随着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对胡乱作为行为的大力整治、群众维权、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基层的公务员不能也不敢凭借手中的点滴权力恣意妄为,无视党纪国法、不按程序办事,即使是层级较低的青年公务员也不能置身事外,任何违纪违规行为都会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
三是摒弃以位谋财的腐败思想。青年公务员大多寒窗苦读,认为拥有公职身份就是光宗耀祖,扬眉吐气,想尽快收回前期成本,于是妄想公职的工资高、福利好。其实,公务人员的待遇一直是参照当地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来确定的,不会过高,甚至略低,随着八项规定的严格执行,各种隐性福利已经明确取消,制度的严格和程序的完善堵住了各种可能徇私枉法、以权谋私的“偏门”,当官发财早已成为历史。青年公务员必须要端正职位认识,提前接受或适应实际待遇与心中目标差距较大的现实,否则就会在抱怨中失去斗志、在失望中浪费青春。
2.明确基层公务员的职业定位。政治中立、依法行政、追求公共性和公正性的价值目标、以积极的责任心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技术性和人文性交相辉映是现代官僚体制下公务员的职业定位[5],在基层机关又有其特殊性。
一是执行多于决策。在金字塔式的官僚行政体制下,服从上级指挥与履行自身职责是基层公务员的法定义务。在现实中,县及乡镇(街道)机关对组织的最大贡献在于遵循上级基本指示精神的前提下,结合本辖区实际,忠实执行上级做出的决定,这说明基层机关既有执行功能,又包含决策功能,但在要求上下联动,各级“一盘棋”的要求下,基层组织执行落实政策很明显多于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作决策。在这一前提下,要求基层公职人员首先做到吃透上级精神。上级文件精神是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指南针和基本遵循,基层公务员必须要仔细阅读上级文件精神的内容,切忌跑马观花,要结合实际真正把上级的文件精神读懂、弄准、理解透;其次要吃透群众实情。只有了解本区域内的基本情况才能将上级决策执行到位,不至于跑偏、跑远,基层公务员相较于中央、省、市部门对基层群众情况理应熟知一些,基层公务员要多进群众家门,多听听群众的想法,要多与群众接触,只有这样才能掌握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才能真正把握社情民意。
二是服务多于管理。“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宗旨在基层体现的尤为明显,上级精神的落脚点在基层,上级政策的执行点在基层,同时,基层作为联系群众的第一线,群众对基层政府的期望也是最高的,作为为人民服务的一级政府,在转变政府职能的新形势下,“管理”人民已经过时,服务和引导群众才合适宜,服务集中体现在为群众提供衣食住行的便利和良好环境、落实上级政策不断提升群众收入等等。
三是全面多于专业。“上面千根针,下面一条线”,基层工作千头万绪,解决问题需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拘泥于陈规,不能照抄照搬,要用心分析和理论实践相结合。要勇于摒弃“只求保险、怕担风险,只防出错、不求出新”的保守观念,敢于突破思维定式的“屏障”,冲出因循守旧的“藩篱”,把经济发展由“小打小闹”的局面向“百花齐放”的局面转变,工作在基层的公职人员大多是“万金油”,都是身兼数职,都要对工业、农业、民政、财贸等等有所了解。
三、从青年大学生到基层公务员的角色转变
在新形势下,基层青年公务员首先要在角色上来一次深刻的转变,重新了解现实中的基层公职部门的特点,努力促进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基层现实相吻合。
1、走正道,步步为营。年轻干部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培养选拔什么样的年轻干部,将直接决定党的未来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重视年轻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引直接决定了一个区域的发展,2014年1月出台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修订)给基层公务员的晋升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条件约束,随着问责制度的完善,程序的规范,选人用人在各个环节都堵住了“偏门”,为青年公务员提供了一个机会公平的竞争环境,青年公务员不能对他人的晋升妄加猜测,多从自身找原因,唯有走正道方能走稳、走远。
2、抓机遇,久久为功。干部的晋升有规律、有纪律,有些不愿作为、不会作为的干部坐等组织提拔,没有得到重用就抱怨时运不济,其实不然。随着就业形势的改变,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基层已经开始实行职级并行、遴选、公选、竞争上岗等,这些新的晋升方式无疑为基层的青年公务员提供了诸多机会,只要是德才兼备的人才都有机会到更高的平台去施展自己的才华。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基层青年公务员要做的是脚踏实地的干实事,在干事中认清基层形势,在干事中丰富自己的阅历,在干事中提升为人处世能力。
3、提境界,坦坦荡荡。我国90%的公务员都是非领导职务,领导职位永远都是稀缺的,这就决定了并不是每一个基层青年公务员都能走上领导岗位的。青年公务员要提升思想境界,不能一心当大官,领导干部和普通干部都是为群众服务,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职务上的分工不同,要将自己的人生价值摆在服务群众的琐碎中,将自己的人生梦想融合在基层中,将自己青春的汗水洒向祖国需要的地方中。
参考文献:
[1]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J].求是2015(12):34
[2]李家祥.增强反腐倡廉建设执行力[J].人民日报2013(4)
[3]教育部公布高校毕业生学费代偿办法[J].中国教育报2009(4)
[4]2015反腐前瞻:持续反腐,中央已经布好局[J].人民日报2015(2)
[5]公务员职业新常态:困境抑或机遇——基于代表性样本的时代解读[J].《领导科学》2015年第18期
作者单位: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曹武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