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何竹梅:对党的“绝对忠诚”须做到五个“始终”

[ 作者:何竹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17 录入:12 ]

2月15日,《人民日报》刊文《对党绝对忠诚是根本政治要求》,文章指出:当前,我们党正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而奋斗,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对党绝对忠诚是对党员干部的根本政治要求,也是党和人民的事业顺利发展的坚强政治保证。具体要怎样做才算“绝对忠诚”,去年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对全省公务员从立场、法治、廉洁、勤政、作为等方面提出了五个“始终”。

始终站稳政治立场。能否实现“上传下达,政令畅通”,是一个地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的关键。然而,从中央到地方一层层下来,往往就变得政令不通,曲解政策,出现欺上瞒下、贪张枉法等“毒瘤”。归根结底,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观原因,就是各级党员干部们在思想、政治和行动上与党中央存在“脱节”,“忠诚”被打了太多的折扣。唯有在思想立场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不折不扣地传递到老百姓那里。上下透明了,还愁工作不好做吗?

始终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国”虽然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但真要落到实处,确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不是吗?在没有被“曝光”之前,那些“黑暗”“腐败”还不是被一条条光鲜的新闻遮蔽得严严实实。“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推动工作”,难就难在“自觉”二字上。古人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可眼下,有的人竟然冒出些“当官不为钱,不如去种田”等奇谈怪论,为自己的“枉法”从骨子里寻找这样那样的借口。如果不“依法行政”,对党的绝对忠诚又从何说起?

始终坚持清正廉洁。作为党员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至关重要。有的人对“形象”的理解仅止于衣着光鲜,会吹大话,似乎这样就能在群众中树立起“威信”,好领导的“形象”就出来了。殊不知,“浩然正气和良好形象”不是来自你的衣着,也不是来自你的“狂言”,而应该来自你“清正廉洁”的“人民公仆”情怀。著名诗人臧克家在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时曾写诗云:“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百姓心中的“良好形象”,只属于那些“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谈得上“忠诚”。

始终做到勤政为民。习近平同志说:“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干实事是一切工作的根本,如果只停留在口头上、文字中,就会重蹈五十年代“食堂化”“大跃进”的覆辙。“一心为民,干在实处”,焦裕禄、孔繁森、沈浩,一个个鲜活地名字就是最好的榜样。有人给凤阳县小岗村支部书记沈浩撰挽联云:人民公仆,为农村、为农业、为农民、为小岗,鞠躬尽瘁——优秀村官,千秋永在;时代先锋,献人生,献才智、献财力、献生命,死而后已。倘若党员干部们都能如此这般地“一心为民,干在实处”,“忠诚”才不是无根之木。

始终注重能力提升。有人针对学生的学习说过这样的话:“即使零分,也只是昨天的耻辱;即使百分,也不是明天的光荣。”这句通俗的语言,道出了一个人“能力提升”的重要性。有的人,由于自己的“过去”曾经“辉煌”,就往往躺在“成绩”上睡大觉,不思进取。这样,是不适应“新常态”的,更不要说有“新作为”。如果时时故步自封,不思进取,也是不“忠诚”的表现。

对党的“绝对忠诚”,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只有从立场、法治、廉洁、勤政、作为这五个方面都做到“始终”,才能真正践行“为人民服务”的誓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绝对忠诚”。

作者单位: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关口实验学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