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伍文胥:“第一书记”的扶贫清单关键在落实

[ 作者:伍文胥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17 录入:12 ]

出大同天镇县县城一路向南,沿201省道走半个小时,就到了袁家窑村。刚到村口,记者便远远看见了一排崭新的红砖房,窗玻璃在阳光下反着光。村里的“第一书记”丁宝君告诉记者,等到明年春节,村民们就能在这新房里过年了。(2月12日新华社)

去年伊始,各地纷纷拉开全面精准脱贫攻坚的序幕,在各项举措中有一项尤其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关注,即是扶贫驻村“第一书记”。众所周知,“第一书记”是从上级机关事业单位中特别优秀的年轻干部中精挑细选出来派驻到边远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多数地方对于“第一书记”的任期条件、期限、目标考核建立了极为完善严密的规定,有的地方甚至要求“第一书记”一年驻村不得少于200天,中途没有特别事项且经过驻村委员会及上级相关部门的同意,不得脱离岗位。而且,从数量上看,有的地方动辄一次选派上千名,彰显选派机关决心之心,诚意之深,让群众颇有期待,这将为全面脱贫攻坚产生何种有益的效应?

显而易见,从“第一书记”这个名头出来及实施便引发了媒体和公众的各种解读,一方面这是各级党委政府着眼于全面脱贫攻坚严峻形势实施的“引智强基”战略,另一方面这是边远贫困地区最切实的需要。一些地方积贫积弱,沉积着复杂的致贫因素,代际贫困较普遍,除了因地理条件偏远、自然条件恶劣、疾病等因素外,最大的致贫因素就是“乏智”,即缺乏人力资源,人均素质普遍不高,不掌握基本致富技能,基础教育设施及投入不足,导致代际贫困问题突出。

“第一书记”扶贫怎么扶?不妨从基层“第一书记”们的实践探索中吸取宝贵经验。山西大同天镇县袁家窑村“第一书记”丁宝君的扶贫清单当值得不少扶贫工作者的借鉴。上任伊始,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入调查,摸清贫困村的问题,了解民情、知晓民意、倾听民声,列出个问题清单,方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一个个的解决群众的切实困难。从实施危房改造、改善饮水条件,到因地制宜的发展养殖、成立专业合作社,再到打造外出务工品牌、分新房、把水都入了户等,丁宝君的扶贫清单很长,但每一件都是关系群众迫切需求、切实利益的大事,对于丁宝君来说,不能辜负“第一书记”的光环,必须对得起党和人民的信任,把身心往下沉,着力于解决扶贫“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第一书记”的扶贫清单关键在落实。当前全面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最关键的开局之年,面临的扶贫任务重、形势严峻、时间紧迫,挑战不容忽视,既要立足脱贫攻坚的全局、遵循总体部署、依循拍扶贫政策及具体步骤,又要着眼于实际情况,但不能止于列出扶贫清单,关键是要把清单上的问题一一解决,把清单上的工作全数落实,把清单上的承诺一一兑现。

作者地址:四川省三台县乐加乡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