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蒋曙辉:地方政府不能强逼农民“卖身”

[ 作者:蒋曙辉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1-27 录入:吴玲香 ]

一场让农民上楼的行动,正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进行。各地将农民的宅基地复垦,用增加的耕地,换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他们共同的政策依据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指出,和平时期大规模的村庄撤并运动“古今中外,史无前例”。(《新京报》112日)

可以说,每一个乱政的背后,都有一个冠冕堂皇的旗号,例如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旧村改造、小城镇化等。很多地方表面上是在加强农村建设,实际上打的是土地财政的主意。不然哪来那么多带血的强拆。谁会相信,地方官员敢于冒着掉乌纱的危险,为了农民的“利益”去整死农民?

“村改社”、“宅基地换房”、“土地换社保”,很多的新政策总是被地方政府利用、曲解,成为新的生财之道。《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管理办法》刚刚颁布,各地就想尽办法让农民上楼,“节约出”宅基地复垦,换取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在这场新的圈地运动中,许多行政村被取消,搬迁到“社区小区”。被评为河北省生态文明村的廊坊董家务村,如今已成一片废墟,大片新修的村居在铲车下倒塌,刚修好的“村村通”水泥路被铲平。相信董家务村在当时建成生态文明村时,地方政府也投入过不少资金,只是当时打的旗号不同,而如今这个新旗号,更能给地方政府带来利益,故而不惜让其成为一片瓦砾了。如果纯粹只是为了农民的利益,何不把这笔拆迁、新建的钱用于巩固现有的建设?地方政府想在这番折腾中空手套白狼,获取最大利润的意图不言自明。

强权之下,农民不能有自己的意愿。不愿意被“妥善”安排的,不是被暴力殴打,就是被强制“上楼”。地方官员要想整人,多的就是办法,比如宅基地上建筑不再批准动“一砖一瓦”,谁胆敢违反,随便加个打压你的理由,使人不得不就范。江苏邳州市坝头村的徐传玲被逼自杀了,不是实在被逼无奈,谁愿意轻生?王素梅的丈夫被拆迁队打伤,后又被村干部拉到湖边要求立即签字,否则沉湖!

天上如果掉下馅饼,相信不要人强逼,农民自己会知道去捡。拆迁矛盾的根源,实际上也就是地方官员与农民的利益之争。地方官员考虑的是短时的经济效益和政绩,农民却有着更多的后顾之忧。一个个村庄被“城市化”了,让人更担忧的这些“被上楼”的农民将来如何生存。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从农民手里夺得土地,采用临时的“奶酪”诱骗,年轻的解决低保,年龄大的解决社保,或者干脆从征地利润中抽出九牛一毛,让农民一次性拿着这些补偿“饮鸩止渴”。这些农民看似暂时“富有”,实际上这种“卖身”背后藏着隐隐危机。“上楼”的这一代暂时得到安排,子孙后代将怎么办?正如陈锡文所指出的,如不有效遏制,“恐怕要出大事。”

“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这是温家宝2007年为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所说的一句话。总理才是高瞻远瞩,真正关心民生。各级地方官员怎能背道而驰,巧借各种名义强逼农民“卖身”?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红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