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的饭碗主要装自已生产的粮食”;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粮食是人人必需,天天必需的重要食物,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随着我县人口不断的增长,粮食消费呈刚性增长,以及城镇化建设、工业化进程加快,加上水土资源、气候等多因素制约,使我县粮食增产的难度加大,粮食供需将呈现越来越紧的趋势,保障粮食安全更是面临严峻挑战。可见,如何充分挖掘我县粮食生产潜力,立足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已引起社会共同关住,为此,笔者对我县城关、双溪、万水等几个乡镇和县农业局、县粮食部门进行了有关询问和调查走访,从感悟中提出一些浅见,起抛砖引玉作用。
【关键词】粮食生产; 粮食安全; 策略
一、临武县农业现状和粮食生产的主要问题
临武县境内大小河流纵横交错,分别有集雨面积1-4平方公里的210条,5-10平方公里的150条,10-100平方公里的36条,100平方公里以上的4条,分属珠江流域及湘江流域,大小河流共计400余条。各类水利工程8621处,其中中型水库1座(即长河水库),小一型水库9座,小二型水库56座,山塘4760余口(其中基本塘152口),河坝685座,水轮泵站19处,电灌站66处,泉井2347眼,水利工程总蓄引提水量1.54亿立方米,灌溉面积18.2万亩。临武全县有耕地面积21.3万亩,其中水田16.3万亩,旱土4.9万亩。
粮食生产我县曾经有过辉煌时期,那是1980年第一轮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包产到户后,有限的耕地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幅提高,全县农业生产、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粮食生产空前高涨,粮食产量逐年提高,达到历史高峰,据粮食部门一负责人介绍:1985~1989年,临武县粮食播种面积年平均31.02万亩,粮食总产量10078.44万kg,平均亩产324.9kg,按当时的总人口计,人平占有粮食344.6kg。1998年第二轮土地承包后,由于粮食生产低迷,农民种粮积极性受挫,粮食生产积极性不如第一轮,对土地的感情逐渐变淡,后来逐渐出现“冷粮热工”、“重商轻农”现象。近10年来种粮面积、粮食总产量呈逐年减少趋势,全县每年平均从外地调进粮食25000吨,占总需要口粮的50%。
1、耕地资源逐年减少。耕地多少、田质好坏是决定粮食供给的基础,随着人口不断的增长,国、省、县道公路建设新建和改扩建、农民和居民住房建设、重点项目工业化、城乡一体化以及城市道路、工业园区的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土地被征用,另外矿业开采污染的土地、山坡耕地水土流失等因素,使得耕地面积呈逐年减少趋势,我县人地关系紧张,形势越来越严峻。
2、水稻种植面积减少。据调查,2011年我县种植烤烟、香芋等非粮作物的面积有28973亩,且大多数分布在双季稻种植区,占我县现有水田总面积159793亩的18.14%;全县被闲置抛荒的面积达8347亩,占总面积的5.22%,临武用作种粮的水田面积只有122473亩左右,而且大多数只种一季稻。按全县常年亩产水平800斤/亩计算,全县粮食产量为48989.2吨。全县现有人口32.85万人,其中非农人口10.79万人,农村人口为22.03万人,以农村人口计算,人均占有稻谷的量为0.22吨;以全县总人口计算,人均占有稻谷的量只有0.149吨,全县50%的口粮要靠到外地购入,由此可见我县口粮面临很大的问题。
3、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水利设施落后或不健全,防灾减灾能力不强,水利工作不到位,都会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我县是一个典型的湘南山区县,“七山一水二分田”,我县现有山塘水坝、小型水库、灌溉渠道设施均始建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由于年久失修,参漏淤塞、蓄水量少、渠道通水长度缩短、过流能力减少。面对干旱天气,由于水库容量的有限,加上水利设施落后,水库调水也面临巨大挑战。过去曾是旱涝保收的大片稻田,如今晴不几日就旱、雨不几日就涝。
4、种粮比较效益低下。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粮价超低,谷贱伤农,据群众反映,80年代在实行联产承包制初期,每人每年耕种1亩田地的回报与城镇居民的工资总收入不相上下。随着城镇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从事农业生产的经济回报却无法与其它产业同比增长。以我县2011年万水乡为例,种植1亩水稻需要种子款150元,化肥款100元,农药款30元,犁田款230元,插秧款160元,割禾款290元,其他日工不算,总成本960元。亩产稻谷按1000斤/亩,稻谷市价135元/100斤计算,水稻收入为1350元,扣除成本960元,只有390元。3亩田就需要1个主要劳动力经常管理,而且水稻生长周期长,农活期间劳动强度大,1个主要劳动力种田年收入就只是1170元左右,而去沿海打工的人一般年收入可达2万元左右,年收入相差18倍左右,农民种粮基本上无利可图,“种田是没有办法”,“谁种田谁吃亏”,许多农民纷纷弃耕外出打工或经商,种田热情难以激发。
5、三农政策有待完善。一是农村土地30年承包期不变的政策,制约了土地有效流转,不能保证粮食的规模生产。二是重点工程建设日渐增多,标准越来越高,土地补偿成了农民“占田不种田”的又一个主要心理。三是“直补”等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大部分农民对土地“食之无味,弃之不舍”,直接影响了土地流动和集中。四是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离土地越来越远,并且普遍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与技能。
6、科技应用水平较低。一是受丘陵地形地貌的影响,大多水田面积垅岔较多坡度陡,二是由于农田基础设施较差,难于有效实现机械化操作,三是散户经营,规模小收入少,无法购置先进实用农机具。四是农村主劳动力进城打工或经商较多,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基本上是妇女和老人,文化素质较低,掌握先进生产技术难度较大,农机化水平还不高。
上述种种因素直接影响着我县农业生产,农业对我县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低,农业经济的基础地位已被削弱,由此我县粮食安全对外来粮源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如何化解我县粮食安全问题存在的隐忧,已刻不容缓。
二、解决我县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政府工作责任。进一步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切实提高粮食安全认识,“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事者不足以谋一时”。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中央1号文件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为进一步加快粮食生产指明了方向。湖南省政府又下发了《关于做好2012年粮食生产工作的意见》湘政发(2012)6号文件,出台了《发展粮食生产的十条措施》。各级领导和各个部门只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粮食安全生产政策,实行行政“一把手”负责制,建立粮食生产工作行政首长报告制度,“将粮食生产列入县乡绩效考核,凡造成大面积抛荒的要启动‘问责’程序,坚决制止连片抛荒,严格控制零星抛荒。”将保护耕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科技推广、土地开发整理任务,纳入乡镇和涉农部门的绩效考核体系,要把农民私自占用耕地建房作为考核乡镇耕地保护工作核心指标,明确乡镇政府的守土责任。
(二)严格保护耕地资源。粮食生产要切实保障基本农田的数量和质量,一是在全县形成珍惜每寸耕地的共识,加强对《土地法》、《土地承包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二是要加快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进行全面总体规划,尽量利用闲置宅基地资源,鼓励农民改建老房和利用闲置宅基地。同时有关部门要研究出台《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规定》,鼓励农民宅基地置换、流转。要大力刹住农民私占耕地建房风,全面清查近10年以来农民私自占用耕地建房行为,对私自占用耕地建房户,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要结合土地调查情况,根据实际,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政策,实行地方“红线”保护制度,把基本农田保护区落实到村组、地块、农户,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三)加强农田和水利基本建设。“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搞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靠天吃饭”的现象,提高旱涝保收耕地面积,增强农民抵御气候灾害的能力,将极大地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对于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建议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一是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农村水利尤其是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二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将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和维护等情况纳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的指标体系中;三是要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创新农田水利管理机制,解决农村水利设施管理难的问题,积极探索小型水利设施投入管理机制,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充分调动农民自建自管小型水利设施的积极性。
(四)依法科学流转耕地。做好“流转”文章,加快闲置耕地流向种粮大户,在坚持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遵循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快闲置耕地流向种粮大户,有效遏制耕地撂荒现象,通过采取转包、入股、租赁等方式流转土地。各村组要鼓励农户将成片的耕地依法流转承包给种植大户,切实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规模。
(五)落实粮食扶助政策。抓好粮食基地建设,逐步推广订单粮食,采用“公司+农户”“企业连基地”的模式,按照市场好销、品质优良、产量较高的要求重点推广几个优良品种,明确专业人员到重点农产品种植的村组和大户签订订单粮食购销合同。建立和完善促进山区粮食生产的特殊补贴政策、山区粮食储备政策、小型农水调入项目倾斜政策、科技援助政策、土地开发整理和低丘岗地改造项目倾斜政策、粮油产业化项目扶助政策等。
(六)大力推广农业科技。要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科学实用的种粮技术,引导农民科学培植、科学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粮食市场竞争能力,逐步形成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经营格局,实现农业发展、产销二旺、农民增收。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大力推广水稻轻简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秸杆还田技术等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耕地地力。各级政府要将垄田机耕路纳入乡村路网建设范围,逐年推进,为农业机械化创造有利条件,要大力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应用水平,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建议农机具购置补贴直补农机手,进一步提高农机手推广农机的积极性。
(七)强化国有粮食仓储。粮食安全不单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影响社会稳定、关系国计民生的政治问题,面对粮食在非常时期采取调控保障措施这一战略任务大问题,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清醒认识。县粮食局国有粮食企业作为粮食经营主体,要充分发挥粮食购销企业的仓储、场地、设备、人才四大优势,通过盘活现有资产,做好粮食战略仓储和日常供销工作。
(八)合理提高粮食收购和销售价格。一定要适当运用价格杠杆,适当放开或提高农产品价格,让农民主动去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来获得合理收入,要将粮食价格提高到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大幅提价,把粮价控制在市民可以接受的基础上,与其他工业品物价一样放开,提到到合理价位。目前稻谷收购价至少要300元/100斤,大米销售价应提高到5元/斤左右,农民才有利可图。如果这样,不仅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进步,而且国家在经济基础、政治基础、社会基础领域中很多长期受困的矛盾问题,也会随之迎刃而解
(作者单位:郴州临武县全面小康办)
来源:第二届“隆平国际论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