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叶敏:桃源县竹山村推进“精准扶贫”取得的成效及经验

[ 作者:叶敏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1-06 录入:吴玲香 ]

桃源县沙坪镇竹山村是市级贫困村,全村辖24个村民小组、449户、1638人,其中贫困人口187人。2013年以来,沙坪镇在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会同市级后盾单位,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原则,扎实开展竹山村解困脱贫工作,目前,已脱贫150人,脱贫率达80%,超额完成既定工作进度。其主要做法是:

一、把握标准,对象确定规范化。坚持以文件为标准,以制度为准绳,确保扶贫对象确定公开、公平、公正。一是按标准划线。对接上级有关精神,以2010年不变价2300元的国家贫困线为识别标准,并以县扶贫办对沙坪镇贫困人口规模控制总量为参考,确定该村贫困人口规模。二是按方案宣传。镇、村分级召开贫困户认定动员大会,宣传扶贫政策和扶贫方案。对外出打工及未能到会的群众,通过入户走访、电话通知等方式做好宣传,努力做到政策方案家喻户晓,营造全村上下共同支持、共同参与、共同监督的工作氛围。三是按程序认定。按照户主申请、村民小组提名、村民代表评议和票决、村委会审查、镇政府审核、市工作队复核审批的程序,坚持做到条条到位、环环尽责。特别在代表评议环节上,该镇注重突出民主性、广泛性,要求评议小组至少30人以上,且每个村民小组不得少于2人;在政府审核环节上,组织干部到各个村民小组开展入户调查,进一步了解申请户主的基本情况,确保对象认定不出现偏差。

二、深入调研,方案制订科学化。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从国家扶贫政策和村情、户情出发,帮助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符合实际的扶贫规划。一是一户一名帮扶干部。积极和市扶贫工作队衔接,将扶贫对象分别分配给市后盾单位、镇机关、村支两委,再由各单位按照一对一的要求,为贫困对象落实结对干部,市人大刘明主任、市检察院刘清生检察长等领导带头与贫困对象实行结对帮扶,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均参与了结对帮扶。二是一户一份调查报告。集中组织参与结对帮扶的干部,深入贫困对象家中,力求全面深入了解情况,有的放矢解决问题,突出抓好一表一库的统计录入工作。填好扶贫对象基本信息表,重点弄清家庭人口、收入来源、支出负担、存款或负债额度、致贫原因、脱贫依靠等问题;建立专门数据库,对所有认定的对象,将搜集到的情况进行信息录入。三是一户一套脱贫方案。通过深度分析贫困对象的基本信息,根据其家庭实际,综合考虑所在村组相关情况,明确了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脱贫思路,大力实施引水、通电、修路、建房、就医、教育、创收等七大工程,推行普惠化服务、个性化定制、特色化经营的扶贫开发模式。

三、强化保障,资金筹措多元化。坚持创新扶贫参与机制,构建各界广泛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去年以来,该镇共筹集资金1300万元,投入力度位居市级扶贫村前列。其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单位。自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市人大、市检察院、市六中、白洋堤检察院、贺家山农场等单位通过压缩公务经费、组织干部捐赠、对外争取资金等方式,累计筹资700多万元,投入大量真金白银。特别是针对公路建设的资金缺口,刘明主任先后3次主持召开办公会议,落实资金来源,明确筹资责任,并亲自到省城争取危房改造资金;刘清生检察长带领私交要好来竹山村实地视察,争取资金支持。二是项目。积极整合国土、发改、水利、林业、卫生、交通等方面的项目资金,将钱用到通村公路硬化、安全饮水工程、卫生室建设、电力改造等刀刃上。其中,投资800万元,硬化到村公路9.8公里;投资284万元,拉通到组公路6.5公里,其中硬化2.7公里;投资8万元,新建了村级卫生室;投资10万元,启动了农户饮水工程;投资20万元,完成了楠竹低改200亩。此外,该镇还针对贫困家庭就业难的问题,争取劳动部门专项资金近10万元,举办了四期创业培训班,提高了群众脱贫技能。三是社会。镇村两级及参与结对帮扶的干部,充分利用镇帮联群众协会平台,积极争取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其中,争取到部分房地产商捐资25万元,争取邵阳商会捐资3万元;借助湖南都市频道、常德日报等媒体进行宣传,争取社会爱心人士捐款10多万元,用于贫困户子女就学;积极引进跃宇竹业投资设备,对沙坪竹木加工厂进行升级改造,提升了楠竹附加值,促进了农户增收。四是群众。发挥困难群众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在扶贫过程中力所能及地投入资金。如在解决住房问题方面,对于有能力建房的,帮助搞好设计,引导自主建房;能力一般的,帮助争取国家项目资金,不足部分,由农户自行弥补;没有能力的,连同国家项目资金在内,补足4万元,其余部分由农户自筹。

四、跟踪问效,信息管理动态化。坚持动态识别、动态管理,保持扶贫对象的精确性和政策投放的精准性。一是建立定期回访机制。按季度对贫困户进行回访,及时了解困难情况、增收状况,对于脱贫效果不理想的,及时调整扶贫方案,纠正扶贫措施。如今年上半年,该镇原计划立足山区竹木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并联系了湖北森源集团,拟在竹山发展香菇产业,带动群众脱贫。后经过森源集团实地考察,认识到受保护区相关政策限制,林木供应无法满足香菇产业发展需求,该镇及时调整扶贫思路,改为发展生态茶产业,保证了扶贫实效。二是建立动态进出机制。年终根据扶贫对象发展实际,对扶贫对象进行调整,使稳定脱贫的农户及时退出,使应该扶持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从而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确保扶贫信息真实、可靠、管用。2013年,该镇帮助102户实现了脱贫,新认定2户为贫困户,并对扶贫数据库及时进行了更新。

来源:第八届县乡干部论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