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林日新:让“电商”为农产品插上销售的翅膀

[ 作者:林日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2-21 录入:吴玲香 ]

“在农村绿色食品问题上,存在着一个奇异的现象:农村人发愁卖不出,而城里人却发愁吃不上。其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有充分而真实的信息流。”周德波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基于互联网进行整合分销。2013年,他开始尝试转型,组建了重庆万事通科技有限公司和武隆天乙网络公司,向电子商务进军。于是,他成立了县里第一家大型网络销售平台——武隆微商城,通过微信支付,销售土特产。同时,他还组建了“猎豹快递”,试图打通制约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的瓶颈。(1220日《中国青年报》)

近年来,农村常出现产品滞销现象,这让本来因“多收了三五斗”而喜上眉梢的农民们反而愁肠寸断:201210月由于多雨,“中国早熟蜜橘第一县”湖南常德石门县大量的优质柑橘滞销,成堆柑橘被丢弃在泥地里腐烂变质;此外,在山东曾出现过“400亩樱桃烂成果泥”,浙江台州温岭约有1000亩菜农眼巴巴看着大白菜烂在地里……可怕的滞销让农产品的“丰产”难成“丰收”,让农民们痛心疾首,心有余悸。

怎样才能防止农产品滞销呢?一是生产、种植前应该了解市场的需求,这样不会因为信息闭塞,种植的盲目跟风,造成农产品的绝对过剩;二是销售渠道不畅,让购买者买不到,生产者卖不出去,农产品在局部造成相对过剩。此两种过剩主要靠政府信息的准确提供,要全国一盘棋,进行宏观调控,才能遏制。当然,政府的信息只能作为参考,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专门为某人提供非常具体、行之有效的指导。这完全需要生产者依靠自己的智慧来为产品打开销路。

可喜的是如今互联网非常发达,“电商”已逐渐成为农产品销售的新平台,这种新型的交易方式,将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以及消费者和政府带入了一个网络经济、数字化生存的新天地。鉴于电子商务在特色农产品市场的巨大潜力,广大农民应当改变销售观念,与时俱进,学习科技,充分利于“电商”这个平台,像今天新闻中的重庆周德波一样,勇于向“电商”领域进军,敢于当自家产品的“经纪人”,善于为农产品添上销售的“翅膀”,让它们借助科技之力,飞遍大江南北。为此,政府不仅要在政策给予有力的扶持,还要积极为成立农业中介组织创造有力条件,让“农村经纪人”为农产品的畅销助力,更要提倡集团作战的优势,通过订单农业、产销一体化等方式,真正实践了“全民消费、全民参与、全民营销”的经济理念,加快推进农业的产业化与现代化。

(作者系湖南省武冈市湾头镇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