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以加强农民培训,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然而,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刚刚完成的调研报告显示,48.83%的受访农户没有参加过任何新型农民培训,23.52%的农民表示对培训的内容不感兴趣。新型农民培训是提高农民劳动素质、实现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手段,可作为培训的受益者——农民们为何对此却并不“感冒”?那么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让培训产生理想的效果呢?
笔者认为新型农民培训必须在“准、实、新”三方面下功夫:
一“准”即准时,准确,精准。多年来培训农民作为“科技下乡”的一部分,往往在春天农忙前夕开展,结果大多数青壮年农民没时间参加,为了制造声势,基层干部只得动员一些七老八十的农民来凑数。虽然场面很热闹,但结果不过是一种“作秀”而已,起不了多少实际效果的。若是在冬季农闲时节里,大多青壮年农民赋闲在家,靠打纸牌、搓麻将、玩骨牌打发日子。因此冬季的乡村到处是“田野无人忙,村里麻将响”,有的地方甚至还衍生出“赌博风”,引起家庭矛盾,造成社会不安定,如果政府利用这个时期培训农民那是最好也不过了。既可为农民提高科技致富的水平和能力,还可提供超前的信息,让农民未雨绸缪,早做来年的计划,。
二“实”即实在,接地气。农民是一个讲求实惠的阶层,农业也是一个很实在的行业,农民培训来不得半点“形式主义”。培训时,专家们要了解当地的气候特征、土壤品性、耕作方式、种植习惯、主要产业以及生产中所存在的问题,还要了解参与培训的农民年龄结构、文化程度以及对新技术接受的能力,最好采用让村民“点课”、专家有的放矢,上课解答的方法,这样可以让培训内容尽量贴近生产、贴近现实。当然,在培训中,要注意讲究传授的方法,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培训方式,将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使培训教学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达到让农民乐意听、听得懂,用得上、有实效的目的。
三“新”即新颖,要“与时俱进”。农民培训要培育“新”的市场农业意识,不要墨守成规,要有超前意识;要传授“新”的农业科技,使农业与大数据时代合拍,让电子商务为农民增利;要教会农民利用网络,拓宽获取“新”信息的渠道,开扩农产品市场,从中获益;要采取新的培训方式,在请专家教授登讲台培训的同时,可以让当地“土专家”、“土秀才”上台传授经验,这样容易激起农民的兴趣,达到理想效果。
(作者系湖南省武冈市湾头镇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