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农地流转——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模式浅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外流愈演愈烈,很多人担心未来农村“谁来种粮”?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担心“地由谁来种”?本生米业通过农地流转,实现了粮田向种粮能手集中,并实施全程机械化操作,破解了“有地不种,想种没地”的难题,促进了粮食生产。
一、农地流转—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分析
一是解决了农民“不愿种粮”的问题。现以宣城市宣州区2013年村民组,水稻生产为早、晚稻两季,以1年1亩平均产量为1000斤计算;2×1000=2000斤,如每100斤稻谷售价为135元。1亩水稻田收两季后,年收入为(2000/100)×135=2700元。双季稻成本:种子约50元/亩;化肥约300元/亩;农药(含除草剂)约100元/亩;收割机90元/亩;拖拉机耕作100元/亩,计640元。这其中,田间管理、务工等一系列劳动力成本暂不核算。双季稻毛收入,1亩双季水稻1年收入2700-640元=2060元,如以单位家庭2口人共有6亩水稻田计算,即全年收入2060×6=12360元。人均水稻种植收入12360元/2人=6180元,如除去其他支出,所剩无几。以2013年安徽宣城市场繁重体力劳动力人均价格120——200元/天为标准,种植1年双季稻有6180元人均收入,也只需要2—4个月务工收入即可。如按安徽宣城市场非繁重体力劳动最低收入1500元/月,种植1年双季稻有6180元人均收入,也只需要4-5个月务工收入即可。而且两者劳动强度相去甚远,可以说在外打工的农民尝到了甜头,在家种田的农民吃尽了苦头,且没什么盼头,导致部分农民不愿种粮。
X公司实行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后,2010年至2012年,三年累计产粮11423.48吨,2013年小麦亩产更是突破450公斤,一季水稻总产达2900余吨。小麦亩产达400公斤左右,水稻亩产突破700公斤;三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511.96万元,实现利润359.59万元。
二是解决了农田抛荒问题
据本人调查,宣城某村民组,有近61亩农田抛荒,大约占该村民近243多亩农田的25%。其余农田也不在以单纯的粮食种植作为家庭主要收入,仅仅把生产粮食作为口粮罢了。
X公司实行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后,可以使种田的人有田种,不想种田的人放心走,达到了转让户和经营户“双赢”的目标。转让土地的农户,不仅有转让金收入,还有惠农补贴收入,同时免除了失地的担忧,能够放心地从事非农产业,获得更多的打工收入。还吸纳转让土地的农民打工,让他们在家门口赚钱,进一步扩大了转让户的收入来源。如几年前,村民高义华把自己4亩多地全部租给了本生米业,除了每年收取每亩200公斤中籼稻的租金外,每亩10多项农业补贴240元也成为他家“固定收入”,他自己还被该公司聘为本生米生项目部经理,专管农田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月薪1600多元。
三是解决了粮食生产劳动力不足问题
“黑头发打工、白头发打粮”是目前农村分工的生动写照。据调查2013年宣城市宣州区某村民组有400多人,现有在家务农人口43人(不含1-30岁),在现有的43人中,70岁以上(以农村70岁后丧失劳动力为标准)有5人,占在家人口11.6%;70岁以下至50岁有20人,占在家人口46.5%,;50岁至40岁为17人39.5%;30岁至40岁仅为1人,占在家人口2.4%;从比例可以看出,70岁以下至50岁成为农村主要劳动力,而40岁以下的人基本没有从事农业生产。无论是体力还是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都较低,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
X公司实行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后,采用全程机械化作业。该公司购置了大型拖拉机3台、联合收割机7台、乘座式高速插秧机3台、条播机2台、植保机20台、小型拖拉机25台。机耕、机收、机播的方式采用,不但深耕平整了土地,更减轻了劳动强度,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缺乏瓶颈。
四是解决了粮食生产“靠天收”的的问题
农村水利等生产基础设施多修建于七十年代,近30多年中,只有政府有计划地用挖土机对少部分水渠、塘坝进行清淤和加宽塘埂工程。基本都是是小修小补,大维修几乎没有进行。大部分灌溉水渠,无人维修和管理。深度从原有的0.5——2米退化到只有0.2——1米不足。有的灌溉水渠中填满淤泥和长满杂草,蓄水、灌溉和抗旱功能也正在逐步减弱。2013年夏秋两季,宣州区降雨量通过土地流转、竞争发包的方式,将复垦的旧村庄土地集中到种田能手手中,减少,加之持续高温无雨,农业用水量猛增,水库、塘坝等工程蓄水锐减,华阳河、周寒河、朝阳河等河流已出现断流,各地不同程度出现旱情并呈快速发展态势,全区60余万亩耕地不同程度受旱,部分丘陵地区发生临时饮水困难。
X公司实行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后,按照集中连片、分块管理的原则,将3271亩耕地划分成4大片(不连片的通过与老百姓协商,进行置换),建成了四个作业区,其中汪南作业区被宣州区农委确定为农业部“高产创建示范项目区”。在流转的3271亩耕地中,有相当部分的低产田、低洼田,有的田块甚至是水、电、路“三不通”。2010年至2012年本生米业投入140.36万元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土石方5813方、铺设机耕路6925米、完成小型渠道改造4231米、低产田改造406亩、架设水泥路桥2座,改善了脆弱的生态体系,增强了综合配套功能,强化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五是解决了农业技术推广难的问题
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让农户无力抵御和承担新技术带来的风险,在没有相应保障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的情况下,加上农民经济实力差、资金少、科技文化素质低,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都会遇到很大困难。大部分农民仍然沿袭传统农作模式,凭经验种田,别人买什么自己就买什么,别人种什么自己就种什么,新品种、新技术使用率低,粮食产量和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X公司积极推广新技术,与宣州区农委植保站联合建立病虫害统防统治区,与安徽农业大学植保系建立合作关系,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行工厂化育秧技术,每亩节约成本约55元。科技育秧工厂拥有播种车间220平方米、钢架大棚18亩、播种流水线2条(套)、育秧硬盘60000张、碎土机1台及其他配套设备等。运用该项技术解决了直播水稻栽培根系分布浅、易倒伏、病虫害较重等问题,而且非常适合机械收割,亩产比传统育秧方式增加58公斤左右。全部采用优良品种。小麦、水稻优良品种使用率达100%。实现高产、优质、低耗。根据农委测土成果,使用水稻专用配方肥。同时,与两家生猪养殖大户签订合作协议,从2014年起,粮食生产每亩必须确保使用450公斤的有机肥,最大限度减少化学肥药的使用,这既解决了生猪养殖由于粪便排放而造成的环境压力,又解决了粮食生产所需的有机肥。对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粮食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二、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对发展粮食生产的思考
粮食是发展根本,如何保障粮食生产健康持续发展?从X公司实行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模式来看,在长期稳定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农地合理流转制度,让土地集中到懂种田善经营的“能人”手里,让粮食生产走上规模化和集约化的道路。
一是土地集中要量力而行,规模不可盲目求大。该公司集中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大,老总却高兴不起来,包括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花了几百万元,土地经营权不能抵押,公司资金链吃紧。资金投入过大,一旦遭遇天灾人祸,种粮大户多年积累可能一夜之间“血本无归”。还不上高利贷,则很有可能成为“压倒农民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是土流转期限要稳定,不可偏短。土地流转不稳,不好安排投资计划,也不敢加大投入;同时,过短,每次租期临近,他们不得不挨家挨户去劝说,有时还会影响到农事生产。过短,种粮大户也就不愿投入,影响粮食生产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三是工商资本驱动下的“非粮化”值得警惕。在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的情况下,土地流转后,良田“非粮化”愈演愈烈。一些本来种粮食的土地被流转为搞养殖业、花卉业、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甚至直接变为建设用地等。如朱桥乡稻田养殖河蟹14000亩,其中,魏村96%、浑水村90%的稻田从事河蟹生态养殖。水阳裘公社区蔬菜专业合作社流转204亩建大棚蔬菜,文昌镇鑫源公司租赁农民128.4亩耕地种植大棚蔬菜,施田村只有耕地3030亩,通过流转,发展烟叶1802亩。土地由粮田改为设施农业后,如发展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经果林等,田间的水利设施、灌溉系统随之改变,更为重要的是土壤层也发生了改变甚至破坏。一旦流转期限到期或因经营原因中途退出,将已从事设施农业的土地恢复为种植粮食的农田将非常困难,甚至根本不可能恢复。
四是多渠道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开展村庄整治,对旧村庄进行整村搬迁,把农民向中心村、城镇转移,可以将收回来的闲置宅基和村内闲置场地及时复垦,通过土地流转、竞争发包的方式,将复垦的旧村庄土地集中到种田能手手中,连接成片,适度规模地发展粮食生产,同时,也要适时安排作物茬口,提高复种指数,实行旱改水、扩单增双等途径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五是建立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留守妇女和老人粮食生产能力。留守妇女和老人因家务和体质等原因无法外出务工,承担了粮食生产任务。建议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全程代理农民作业服务,做到统一品种布局、统一栽培管理、统一植保防治、统一机械施肥、统一机耕机收,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和集成先进农业技术(包括高产栽培、综合防治、平衡施肥、肥药减量增效技术等),提高留守妇女和老人粮食生产能力。
六是扩大优质品种种植,进一步提高市场化水平。优质稻好卖好销,价格较高。因此,要瞄准市场,大力推进粮食品种优质化,加快引进和繁育适合当地气候特征的优质粳稻和优质杂交籼稻的主导品种,向优质品种要效益。
七是提高粮食深加工能力,延伸产业链。以粮食购销企业和加工企业为龙头,将粮食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联结起来,把粮食产业链从企业延伸到农户,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必须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选择科技水平高、牵动力和辐射力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资产负债率低的粮食加工和购销企业,作为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其一定的政策、资金、税收等优惠政策,壮大其实力,走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路子。如把稻谷加工成大米,以大米加工成食品或小食品类,以大米加工副产品米糠为原料,深加工出米糠油,产生的废渣又可作饲料,延伸粮食产业循环经济链。
总之,粮食生产因地制宜地采取农户(老人与留守妇女)分散经营和大户适度规模种植相结合,形成耕作制度合理化、品种结构多样化、粮食种植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化、主导产品名牌化的粮食产供销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
来源:第二届隆平国际论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