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青年报》9月10日消息,来自文化部的权威数据显示:1959年中国尚有368个剧种,目前只剩下286个,相当于平均每两年就有3个剧种消失;全国有74个剧种只剩下一个职业剧团或戏班,处于几近消失的边缘。
近年来,“艺考热”方兴未艾,电影、音乐类院校报的人数居多不下,百里挑一,千人竞一的惨烈境况司空见惯,然而同属艺考的戏曲类院校却十分冷静,可以说是呈现的“冰火两重天”之势。就连作为国粹的京剧如今也面临着一个不争的事实:京剧的观众,就整个中国而论,别说是年轻人,就是中老年人恐怕也“多乎哉?不多也”。是有志于投身京剧表演艺术的人逐渐减少,京剧各行当的发展都在遭遇不同程度的人才危机。“老大哥”京剧尚且如此,那么,作为遍布在全国各地的“小兄弟”——民间小戏剧的情况又如何呢?据记者调查显示:小戏种身陷“边缘化困境”,许多戏曲只是作为“参赛戏”或“评奖戏”而召集演员临时排练,常常在活动一结束,就“曲终人散”,它们正遭遇人才流失,青黄不接,创新受阻,没有市场,难以为继的境地……像在笔者的乡下老家,如今:傩戏不唱了,渔鼓不敲了,洋戏不演了,皮影不见了,就连备受家乡人民欢迎的大戏“祁剧”竟也是剧团解散,人才流失……
为了拯救正处于濒危状态,随时都可能消亡的民间戏曲,国务院办公厅不久前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从剧本创作、人才培养、通识教育等多方面支持传统戏曲的保护传承。这是一个非常明知的举措,如果再不行动那就悔之晚矣。从全国看来,形势特别严峻:“每一分钟都有一种民间艺术在流失。”六十年来,中国各地的一切地方特色的东西都在消失,各种方言的戏剧都在逐渐消失,最为代表性的是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的藏族史诗《格萨尔王》随着老艺人的辞世,已沦落到人亡歌息的田地;满族坤宁宫祭神音乐中三弦和琵琶的伴奏乐谱也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而消失……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古国,有着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作为活态的文化遗产,乡愁的文化载体,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民间戏曲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而每一种地方文化,都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一旦消失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想当初,如果不是音乐家们的及时抢救,《二泉映月》这个世界名曲早已随阿炳消逝了。因此,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拿什么拯救你——祖国的民间戏曲文化?
笔者认为出台《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当然重要,有法律作后盾,人们的抢救行动就会更加名正言顺。然而,仅靠一部“政策”和少数传承人抢救还远远不够,亟须解决的是尽快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东北民间戏曲“二人传”从一个地方小戏曲成为全国人民人人皆知的名戏曲,它的成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传承和发展的范本。我们的各地政府也要学习铁岭,重视文化宣传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扶植人才,各级学校也应积极配合宣传、培养人才来传承发展,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让民间戏曲文化有生存的土壤,这才是最关键的。
(作者系湖南省武冈市湾头镇泉塘中学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