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凌云:农业强国的哲学逻辑——读陈文胜《中国农业何以强》

[ 作者:凌云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03-16 录入:王惠敏 ]

——读陈文胜《中国农业何以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并且首次把“农业强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战略体系之中,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把破解“三农”问题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为什么要实现农业强国?实现农业强国的实践路径何在?湖南师范大学陈文胜教授《中国农业何以强》一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逻辑、辩证逻辑和实践逻辑等方法论,分别回应了相关农业强国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农”问题的中国之问、时代之问、现实之问和改革之问。

一、问题逻辑:破解农业何以强的深刻反思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对时代问题的追问,对所处时代的分析和反思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意识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意识,体现了一种超越性。一方面体现对现存世界的反思,深刻透视未被揭示的问题;另一方面指向未来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中国农业何以强,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也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超越。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执政的根基。陈文胜教授在《中国农业何以强》书的序言中写道:“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长期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如何进行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全新命题。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依靠农民、为亿万农民谋幸福作为责任使命。”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且农民占多数的国家,如何评价大国的农业问题,如何适应农业发展变革问题,如何应对农业发展转型问题,又如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回答这些问题其实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

一是反思中国农业的根本功能问题。比如,曾经中国人口只有几亿却有不少人饿肚子,粮食连数量都无法满足;现在有14亿多人口却农产品供给充足,各类农产品应有尽有,不仅要“舌尖上的安全”,还要“舌尖上的美味”。陈文胜教授通过将中国农业同美国、荷兰等国农业比较,认为中国农业发展不能单纯以经济功能来看待,而更重要的是从解决中国人口吃饭的根本问题来评价其社会功能。同时,还要看待“大国小农”问题。

 二是反思中国农业发展结构性问题。陈文胜教授通过深入调研,对中国农业发展转型特征作了十分明晰分析认为,我国农业发展由数量短缺问题转变成结构性矛盾。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农产品从买方市场逐渐转变为买方市场,主要矛盾由数量要求转变为质量要求、由总量不足转变为阶段性供不应求和供给过剩并存所呈现出的结构性矛盾。

三是反思农业效益递减的农民增收困境问题。陈文胜教授认为,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业效益递减与工商业效益递增的结构性矛盾,不仅形成了对经济社会发展难以抵御的诱惑力,而且导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加之受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民经济下行和疫情等宏观背景的多重影响,影响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因素急剧增多,农民增收压力越来越大。

四是反思土地制度改革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土地制度和产权制度未能有效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农村的资产和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盘活,导致资源要素长期向城市单向聚集,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方面未能有效发挥作用。

二、辩证逻辑:解析农业何以强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运用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事物发展变化规律。中国农业何以强?陈文胜教授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对中国农业发展逻辑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析。

一是善于将中外农业发展比较。如,如何评价大国农业问题,陈文胜教授分别从中国的人口、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等几个量化指标,与美国进行比较。此外,就大国小农问题,还将中国农业与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比较。

二是善于将中国农业发展历史与现实比较。如,在论及中国农业改革发展时,重点回顾了中国农村改革经历的三个阶段。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进税费改革以及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等阶段。再如,论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时,对土地制度演进过程进行了深入阐述,认为土地制度演进与中国的社会发展历程相伴随,从民主革命、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到家庭承包经营,无不与土地制度直接相关。

三是善于从事物变化发展规律来分析中国农业改革发展。如,论及如何破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时,陈文胜教授认为应遵循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因为农业生产是天、地、人三者合一的过程,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气候,产生出来的品质是不一样的。所以,农业生产有着特殊的要求,就是要尊重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而不能简单地套用工业化的思路来发展农业。”

三、实践逻辑:实现农业全国的现实路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即从实践出发解释观念的东西。它强调实践,强调主体方面。实践是主体改变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自觉、能动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受事物发展规律的制约。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而是需要通过人们的深入实践,经过不断地改革探索,积累经验并推广,才能实现理想的目标。陈文胜教授从中国农业发展实践出发,通过对农业发展的现实分析和研判,提出了我国农业强国的实践路径。

一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品牌强农为着力点推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产品生产;以绿色强农为方向推进农业科技发展变革;以城乡融合为突破推进农业发展动力变革;以社会化服务为关键推进农业发展效率变革。

二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科技服务赋能,实现生产方式变革;推进地域资源赋能,实现要素配置变革;推进绿色生态赋能,实现产品质量变革。

三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作为人口大国,耕地红线必须毫不动摇。同时,对于非农用地,则需要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目标下破除二元结构,让农村土地改革的红利更多地优先乡村和农民,确保农民增收,确保粮食安全,以此作为处理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底线。

 

(作者系哲学博士,高级研究分析师。研究方向:县域经济、乡村振兴、基层金融党建、金融安全等)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