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约村是一个距北京2000公里的贵州偏远山寨,然而,这个小小村寨的脱贫之路,竟引起了各路媒体的高度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和网络媒体纷纷报道塘约的发展之路。2016年12月由中宣部《党建》杂志社、人民出版社主办的“塘约基层建设经验座谈会暨《塘约道路》研讨会”在北京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举行,2017年“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对塘约村给予了高度评价,安徽省、海南省等众多省份纷纷派出考察团到塘约村考察学习,并要求在各镇村干部中组织开展学习塘约经验,塘约为什么能够引起中央的高度关注?为什么会引发各路专家的讨论?为什么得到众多的省份号召学习?为什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效仿?塘约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之路,最终破茧成蝶?
一、党建引领,凝聚人心促进发展
首先是创新管理。按照“党总支管全村,村民监督党员”的思路,将村党总支划分为3个网格党支部和1个合作社党支部,在村民小组建立党小组,实行信息反馈机制,党小组负责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将党的声音和力量传递至村组农户,党总支定期交流沟通、定题研判,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形成党总支领导下的网格化管理格局。
其次是设岗定责。对党员实行“驾照式”扣分管理,将其日常表现细化为学习教育、组织生活、履行职责、廉洁自律和遵纪守法5类40多项内容,制定《党员积分册》,由所在组委会保管,村民议事会每月进行测评打分,满分10分、全年共120分,年终超过80分的党员按照组长报酬标准给予奖励,少于60分的视为不合格,连续3年不合格的向上级报告劝其退党。对村干部实行日常考评和年终考评相结合,满分100分。每周工作完成情况占50%权重,年底村民组长和全体农户的测评分别占30%和20%的权重,综合得分作为干部绩效考核的依据,少1分扣300元。2016年,有个别村干部就被扣了1万多元。对村民小组实行百分制考核管理。对各产业体负责人实行“定产值、年薪制”管理,完成不了产值的扣年薪,超过产值的拿出超值部分红利的30%进行奖励。
最后是强化监督。建立“三方”监督机制,在村委会自身监督、村民小组民主监督的基础上,强化监督委员会专门监督。推选3名老党员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采取“六参与六监督”举措(参与村务讨论,监督是否务实;参与村务实施,监督是否落实;参与项目全程,监督是否廉洁;参与村级“三资”,监督是否规范;参与事务公开,监督是否真实;参与年终考核,监督是否公平),对各项事务进行全程监督,做到群众明白、干部清白。
二、改革推动,激活农村生产要素
首先是“七权同确”。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和农村集体财产权等“七权确权”工作,采用GPS、航拍等高科技手段对全村土地精准测量。成立“确权议事会”,广泛收集民情民意,对于有地无证、有证无地、一地多证、一证多地和无证无地,以及实际测量面积偏大等问题进行汇总。在确权过程中,对于占用集体资产的,由村干部、党员带动全村群众,采取交还或购买的方式处理,经过指界、退出、村民按手印三个程序确认。
其次是建档颁证。为每块土地的面积、形状、位置等信息建立档案,建立“七权同确”数据库,充分运用大数据手段,对确权成果进行动态管理和使用。目前,全村耕地经过精准测量确权后从1572亩增加到4881亩,入库林地确权面积2616亩、颁发林权证60本,房屋957宗,集体所有水利工程19宗、颁发水权证32本。
最后是盘活资产。折价入股,开展土地入股,全村4881亩土地全部入股,募集股东921户,股权总数5230股;开展水权入股,全村28处小型水利工程评估1542万元,作价入股到塘约村水务公司,该公司通过经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及农田灌溉工程获取水费,所获收益与村集体分享。实行抵押贷款,按照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金土地”合作社与农村信用社共同构建“3+X”(“3”指农村信用社、村委会、“金土地”合作社,“X”指公司、合作社、专业大户、农户等主体)支农扶农信贷新模式,提供抵押贷款。由村集体提供担保贷款,经营主体申请贷款时授信额度最高可达缴纳担保基金的10倍,利率在同期同档次基础上下浮10%。目前,全村累计从平坝区农信社获得“金土地贷”等贷款307笔,1725万元,“沉睡资源”变成了“鲜活资产”。
三、合股联营,强弱联合共同富裕
首先是股份合作。带股入社。以田每亩700元、地每亩500元、坡耕地每亩300元计算,按500元1股入股,实现户户入社、户户带股。合作社接受国家财政直接补助和他人捐赠形成的集体资产,平均量化到成员,按比例分配给本社成员,并记载在成员个人账户中,通过带股入社打造股份农民。设立机构。成立社员大会,由全体成员组成,是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选举和罢免理事长、执行监事,每年召开一次成员大会,决定重大事项。成员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地位平等、民主管理,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初步建立起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制度。建立土地流转制度,入社土地由村集体统一经营,不向本集体经济组织外流转。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实行独立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严格核定成本与费用,由执行监事对合作社资产运行、财务管理、收益分配实行监督,有效保障社员收益。2017年,村集体及合作社分红204.35万元,社员分红124.32万元(其中社员最高分红达10620元,最低也有2023元)。
其次是集体经营。建经营服务平台,即合作社下设土地流转中心、股份合作中心、金融服务中心、营销信息中心、综合培训中心、权益保障中心,形成“1+6”的一体化服务体系,有效解决农村土地难以集中、贫困户资金难以筹集、市场风险难以抵御、村民权益难以保障等问题。建创业就业平台,即在合作社内部组建运输公司、劳动输出公司、妇女创业联合会和建筑公司等经营实体,加强对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培训了200多名驾驶员、800多名其他技术人员,大都在村合作社下设公司就业。建“七统一”发展机制,即全村实行资金统一核算、土地统一规划、干部统一使用、财务统一核算、农产品统一销售、美丽乡村统一建设、红白喜事统一操办,从而更好地配置资源,提高发展和治理水平。
再次是调优结构。做精品农业。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村种植芹菜600亩、韭黄700亩、辣椒150亩、香葱200亩、浅水莲藕300亩、晚熟脆红李520亩、核桃500亩、羊肚菌160亩,2018年种植增加茄子320亩、毛节瓜410亩、无花果50亩,农业效益大幅提升。围绕“水果上山、苗木下田、科技进园”,建设青岛—安顺农业产业示范园,建成后将带动蔬菜种植3万亩,带动周边5000户农户增收。
最后是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山东寿光市龙耀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对口帮扶塘约村,为村里无偿提供700万帮扶资金建设农业产业园,并以470万元作为技术入股。目前,占地300多亩的农业产业园已初具规模,新建成的育苗中心区、高科技展示区、采摘体验区和示范种植高产高效区,每年可产生近600万元的经济效益。组建荷塘月色旅游发展公司,以农耕文化为基础,打造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休闲体验、养生养老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四、村民自治,提升农村治理水平
首先是群策群力管村。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村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每15户联名推荐一名代表作为村民代表,讨论决议村庄建设规划、年度财务预决算、村级经济项目的立项、宅基地使用等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
其次是九条村规治村。在实行村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上,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滥办酒席、不孝敬父母、不诚实守信等陋习,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商议,制定了符合村情实际的九条村规,简称“红九条”,作为村民行为规范的红线。对于违反“红九条”的村民,纳入“黑名单”进行为期3个月的考察,其间不享受任何惠民政策,直至农户转变观念、纠正行为,经村民代表大会测评合格后,方可恢复有关权利。
最后是连心惠民强村。塘约村始终把村民意愿放在首位,建立离任村干部、现任村干部、各机构负责人、入党积极分子和致富能人“四个梯队”,将其作为联系群众的桥梁,强化思想动员与协调沟通,从思想上打通“最后一公里”,逐步赢得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引导村民参与各项村级事务发展和管理,将各项改革措施坚定地落实下去。
塘约村的发展,对乡村振兴有如下的启示与思考。一是盘活“人”的要素,是激发发展内生动力的先决条件。农村改革的关键在于农民。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才能更好地推动自然资源、存量资产、人力资本等多要素联动。为了破解村干部“说话没人听、做事没人跟”之困,塘约村围绕“人”的问题,塘约村优化“党总支+支部+党小组”的乡村治理结构,建立起纵横相交的“还权赋权监督”机制,激发了党员干部热情,增强了党组织的向心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同时,制定了涵盖公义、诚信、守法、忠孝等内容的村规民约“红九条”,实行“黑名单”管理制度,狠刹歪风陋习,改善村风民风,把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有效汇集到发展上来,推动农村产业革命。
二是盘活“地”的要素,是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土地是农村最宝贵的资源,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为破解农村“种地不赚钱、打工荒了田”之困,塘约村抢抓中央推进农村改革的机遇,在全省率先开展林权、集体土地所有权等“七权同确”,建立“七权同确”数据库,厘清了农村“糊涂的资产”,把过去农户侵占的集体土地、公房全部清理出来,把零星、破碎的土地集中起来,把撂荒的土地重新经营起来,并赋予了产权主体更多的权能,实现了农村各类资产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了农村生产方式由分散式向集中规模化生产方式转变,真正让农民重回土地、立足土地、依靠土地发展。
三是盘活“钱”的要素,是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关键因素。农业具有投资长、见效慢、风险大的特点,农业要发展、产业要转型、农民要致富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塘约村在村集体经济和村民荷包捉襟见肘现状下,按照“村社一体、合股联营”的思路,走“抱团”发展的道路,丰富和完善“统”的功能,推进农民由“分”到更高层次的“合”,形成了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强弱联合、共同富裕的发展格局,让农民获得持续稳定的收益。同时,通过探索建立“3+X”信贷模式,开启了银村联姻,金融助力脱贫攻坚的有效路径,有序引导各类产权依法、有偿、自愿和规范交易,使“沉睡资源”变成“鲜活资产”。
需要强调的是,成功的案例总是各有各的成功。学习塘约村的经验,绝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必须充分考虑到中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发展基础、文化观念等多方面原因导致非常复杂的差异性,呈现区域不平衡发展的现实特征,不可能一个目标、一个模式同步发展,应该是由自上而下的国家整体制度安排与自下而上的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和基层首创精神相结合,实现战略目标的一致性与实现路径的多元性相统一。
(来源:陈文胜作《塘约经验》序二)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