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蓝皮书|多模式创新实现“老少边穷”县高质量脱贫

[ 作者:陈文胜等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03-13 录入:王惠敏 ]

——江永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改革创新实践

一、多方位发力决战脱贫攻坚向全面小康迈进(点击进入)

二、多模式创新实现“老少边穷”县高质量脱贫

“不一样的县情,不一样的模式”。不因地制宜、不接地气地照抄照搬、生搬硬套其他地方的扶贫模式和方法往往就会事倍功半,有的甚至根本无法落实。推进精准扶贫,需要增强扶贫模式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让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措施落地见效。近年来,江永县坚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努力探索精准扶贫新路径,探索帮扶脱贫的新思路,打“五香牌”,吃“旅游饭”,发“电商财”,社会扶贫、电商扶贫、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等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实现了全域“高质量脱贫”。

(一)全区域品牌引领战略:“特色基地+产业扶贫”

发展品牌农业是农业转型的助推器,在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下,品牌农业是其取得效益的必备法宝,是赢得市场的护身符。近年来,江永县注重全区域的品牌打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基地,推动产业扶贫不断上新台阶。

1.以原产地特色品牌为引领,形成全域产业竞争优势江永县始终坚持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抓手,坚持“政府拓市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大力做大做强以香柚、香芋、香米、香姜、香菇等为主的香型产业,江永特香农业异军突起。先后被命名为“中国香柚之乡”、“中国香芋之乡”,“全国食用菌产业化建设示范县”、“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完成“三品一标”产品认证23个,建成“三品一标”产品面积27.5万亩,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位居全省前列,其中香柚、香芋、香姜4个产品获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认证,香柚、香姜、香芋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江永香米获“农产品地理标志”,江永香柚获“袁隆平特别奖”,入围首批中央电视台“国家品牌计划—广告精准扶贫”项目。全县建成富硒农产品示范基地12个,获评湖南省富硒产业重点县、湖南省1223富硒工程实施示范县。

2.以园区、基地建设为抓手,促进全域特色产业集聚发展以打造湖南省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富硒‘五香’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为目标,在园区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推进农业企业集聚发展。目前,全县发展农业产品加工企业172家。其中,园区培植规模以上企业8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发展特色农副、义华花生、老石头等骨干企业20余家。2019年,香芋产业园被列为省特色产业示范园,香芋产业聚集区被列为省十大产业聚集区之一。建立“菜篮子”供应基地22家,水果基地6家,蔬菜种植面积突破7万亩,年均蔬菜出口量占全省供港澳蔬菜的40%以上,参与的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潇浦镇向光村发展以夏橙为主的晚熟柑橘扶贫产业基地3600亩,带动1680人稳定脱贫;建成湖南全省首个资产收益扶贫项目——2500亩夏橙基地,带动6013人稳定脱贫;(在第一大点“造好血”第三小点已写)上江圩镇桐口村发展供港澳蔬菜基地1500亩,带动1300人稳定脱贫。江永县被农业部授于“全国绿色食品(香柚)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绿色食品(香芋)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南亚热作名优基地”。

3.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依托,加快全域全产业链发展布局江永县多模式联结,相互支持,优化组合,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多元选择。建成香柚、香姜等10余个行业产销协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560余家,现代家庭农场示范场7家,在全国大中城市外设经销窗口100余个,产品经纪人队伍达3000余人。全县所有贫困户通过利益联结与80多个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在每个贫困村发展1-2个主导产业。依托温氏人才优势和全产业链优势,加速推进了养殖业转型升级。2018年以来,新发展温氏合作养殖户302户,增收达1.5亿元以上;完成了南方草地现代畜牧业推进行动项目建设和石漠化治理项目建设,新增肉牛出栏2000余头,新增销售收入1800万元;喜硒葡萄、广发蔬菜等示范项目正式投产,全年完成销售额2.3亿元,净利润达6000余万元。目前,全县建成优质水果21.6万亩,优质蔬菜16.6万亩,夏橙和沃柑每亩产值可达5万元以上,贫困户“丰产”又“丰收”。

(二)全链条电商对接市场:“农村电商+消费扶贫”

消费扶贫是社会各界通过消费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产品与服务,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一种扶贫方式。江永县以被列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契机,采取“电商企业+贫困村+贫困户”“电商网店+贫困户”等方式,为全国电商扶贫树立了典型,这一帮扶经验也被国家商务部推介。

1.变线下销售为线上销售江永县在扶贫过程中,抓住消费终端,从产品销路和市场需求出发倒逼农优特产的生产,构筑“优质产品、产业基础、质量溯源、仓储物流、终端服务”五大体系,组建“村级信息员、专业销售员、网络宣传员、产品开发员”四支队伍,瞄准“大市场、大公司、大客户”三大主体,以消费扶贫终端发力为贫困户脱贫攻坚开辟产生和就业渠道,寻找生产商机。成立“永州之野”品牌江永运营中心,投资400万元聘请专业团队对江永优质农产品进行推广、包装、营销,打造江永农产品品牌全产业链,线上为农户销售产品,让农产品优质卖出优价。目前,全县已帮助贫困户销售各类农产品突破4.5亿元,江永电商运营中心仅仅2019年一年的时间里就帮助贫困户销售各类农产品突破1.27亿元,特色果蔬均价比上年提升25%;在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上,该县与香港百佳超级市场有限公司签订了每年4亿元的果蔬供应协议;争取到国家贫困地区特色食品(食材)精品馆项目,江永馆于2019年11月在北京正式运营。该县“543”消费扶贫模式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其创新做法得到湖南日报、湖南卫视、湖南公共频道等多家媒体的宣传推介,湖南第一电商县助力消费扶贫取得巨大成功。

2.变直接帮扶为消费帮扶江永县在电商消费扶贫的内容和形式上还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创新,采取“电商企业+贫困村+贫困户”“电商网店+贫困户”的电商结对消费扶贫模式,引导支持县内电商业主和贫困户通过“达漫金服电商扶贫”“扶贫小店”和中国社会扶贫网“扶贫商城”网销产品。目前,62个贫困村全部开设“扶贫商城”线下店,专卖、义卖贫困户农产品、手工艺品,已帮扶200余户贫困户。出台系列奖补政策,推动67个大学生创业团队和110家电商企业与贫困村和贫困户结成对子。设立电商发展基金,优先资助贫困大学生电商创业、贫困电商服务站合伙人。此外,还组织实施“百个企业联百村、千名企业家结千户、万名爱心人士帮万人”的“百千万”结对帮扶行动和“侨商侨领助力扶贫”系列活动,发动各界人士参与对接贫困村及贫困户,目前已有102家企业、1019名企业主及个体工商户和10283名社会爱心人士捐赠资金、物资达7000多万元对接贫困户脱贫。通过电商结对的消费扶贫方式,不仅促进了贫困户的生产发展,尤其是实现了贫困人员的生产和就业的结构性转型,为贫困人员开辟了勤劳致富的新天地,启发了贫困人员,培育了现代化的新农民。

3.变电商营销为扶贫就业江永县自2017年开始引进天猫、阿里巴巴等电商企业培训江永电商人才,探索为贫困户的农优特产品寻找销路。江永电商街是江永电商发展集聚区之一,也是湖南省省级创业创新孵化基地,为了提振电商人的信心,江永县电商办对有意愿从事电商创业的人员进行免费培训帮扶,培养做大做强电商后再回村开拓市场。目前,江永县共发展电商企业241家,网店微店、乡村驿站2700余个,创建乡村电商服务站95个,整合进村物流体系创办进村物流公司三家,开发电商产品30余个,开展各类电商知识培训10300人次。发展多种电商平台共存共营,电商从业人员达7600余人,2019年电商交易总额近40亿元,完成电子商务十三五规划的预期目标,带动贫困户开办网店超过500个,2000余名贫困人口实现电商就业,3120户贫困户9632人通过电商人均年增收3200余元,实现脱贫致富,该县获评湖南省电商扶贫专项行动优秀县。

(三)全覆盖社会服务体系:“互联网+社会扶贫”

江永县以列入首批中国社会扶贫网试点县为契机,建成全国第一个中国社会扶贫网县级子站,无论是全县贫困户注册、爱心人士注册指标,还是发布贫困需求信息、爱心捐赠等指标均位列全国第一方阵,打造出“一网统领、两线并行、三级联动、四员助力、五台同唱”的“互联网+”社会扶贫“江永经验”,在全国10余个省份进行了巡回演讲推广。2018年以来,该县更是乘胜而上,创新而为,努力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融合模式,打造“互联网+社会扶贫”升级版 。

1.“互联网+社会扶贫”升级版初显成效“互联网+社会扶贫”打通了社会扶贫力量与贫困户对接的“最后一公里”。一是实现从“扶资”到“扶智”,打造“互联网+基层服务”235模式。“2”是指在县城建设“互联网+”基层服务运营中心,在农村建设“智慧乡村综合服务中心”;“3”是指组建三支队伍,即:在线服务专家队伍、智慧乡村综合服务中心管理员队伍、培训指导村级互联网运用工作的特派员队伍;“5”是指从县级直达村级的五大服务,即:产业服务、政务服务、教育服务、电商服务、生活服务。在县级运营中心设置五大功能,即:智慧乡村讲堂、在线服务专家工作室、农产品及文旅产品展示推广中心、产品品牌运营中心、电商综合服务中心。县级运营中心通过互联网将五大服务直接传输到农村,服务于有需求的村民。在各村“智慧乡村综合服务中心”设置“互联网+”办事大厅、多功能视频会议培训室、一村一品运营服务、快递物流配送、亲情服务等服务功能。实施“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技能培训、“互联网”+文化文艺等。二是实现从广泛扶贫到精准扶贫。2019年通过深入开展“户帮户亲帮亲”活动,进一步确定了重点帮扶对象,因人施策,帮扶对象更精准,帮扶方式更精准,数据统计更精准。如江永县使用的消费扶贫平台之一:“达漫金服”电商平台有完备的数据统计功能,能够精确统计到多少单位多少爱心人士,通过哪些方式帮扶了哪些村多少贫困户等等。有留痕的数据可查询。特别是该县实施的有温度的扶贫更是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该县将留守老人、儿童纳入重点帮扶对象,通过“互联网”+亲情服务(远程视频连线)、“互联网”+教育,实现亲情连接、资源共享;产、该县还将留守妇女纳入帮扶对象,通过“互联网+”文化文艺,帮助她们树立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精神,享受有品质有品味的人生。三是用互联网思维破解脱贫和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农村的痛点难点问题主要是增收难、办事难、教育难、就业难,“为民服务235模式”恰恰是针对这些问题拿出的解决方案,它通过优化产业帮扶、政务服务、创新创业、智慧教育、生活服务等便民服务,全力解决或缓解基层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以事项下放为手段,做优电子政务服务;以农村电商为支撑,做优产业帮扶服务,以“互联网+电商”“互联网+消费扶贫”为抓手,精准对接“大市场、大企业、大客户”,推进“万家门店帮万户”“万家企业帮万户”“万名爱心人士帮万户”行动,试点村农产品实现从“难卖”到“好卖”的转变。在每个村设置“一村一品运营服务中心”集中为村里主打产品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服务。四是以整合资源为抓手,做优创业就业服务。按照“把网络融入农村、把课堂搬进车间、把岗位送到农户”的方式,整合人社、农口、扶贫、教育等资源,围绕农村电子、特色种养、创新创业,对农民进行线上培训。以村为单位建立微信群,在群内实时发布县内外优质招工信息,供村民自主选择。四是以远程视频为载体,做优教育培训服务。在每个村设立视频培训会议室,通过县级运营中心的 “智慧乡村讲坛”,村民能够共享培训课件,并与专家教师实现互动交流。建立“亲情连线”服务系统,让外出务工人员与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随时视频连线,增进亲情沟通。五是以第三方平台为依托,做优便民生活服务。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程序或APP,免费为村民提供电商代购、快递收发、医院预约、水电费代交、车票预定、金融代办等服务。 2019年下半年,累计开办智慧乡村讲堂10场,为村民在线办理产业服务、生活服务、电子商务服务、政务服务等业务6362件,惠及群众5500余人次,深受村民群众好评。

2.“三员联动”构建社会扶贫网格化组织体系江永县创新“三员联动”的社会扶贫模式,一是坚持驻村工作队员与村支两委委员联动;二是驻村工作队员与信息员联动;三是牵头单位与社会扶贫网管理中心联动。在“三员联动”社会扶贫思路下整合社会力量,确定了“四个一”运作模式,即整合社会资源,拓宽筹资渠道,融入更多的社会人士、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加入。组建了“五支队伍”,即一支由近300名信息员组成的社会扶贫网信息管理队伍,一支由“两代表一委员”、义工等1000余人组成的扶贫志愿者队伍,一支由袁隆平等农技、文化、教育等领域专家共200余人组成的志愿服务专家队伍,一支由奥运举重冠军王明娟等9位知名人士组成的扶贫形象大使队伍,一支由老干部、老党员共27人组成的扶贫监督队伍。这五支队伍的组建,为持续扩大中国社会扶贫网的辐射面和影响力,提高社会帮扶的精准度、可信度提供了坚强的保障,形成了江永县脱贫攻坚的网格化组织体系。

3.“互帮互助”形成社会扶贫多元合力江永县贫困户的主要致贫原因是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水平总体偏低、因病因灾时有发生等。鉴于此种情况,许多仁义爱心扶贫助困人士不仅自己勤劳致富,还担当起为家乡、为社会、为亲邻扶贫助困排忧解难的重任,塑造了新时代“乡贤”的精神风貌。被村民爱称为“电商姐”的信息员葛小梅,每次过山路进山村了解贫困户实际情况,把信息发布到“中国社会扶贫网”上,教授贫困户人员利用树皮、青苔、松果、草木等做成手工品,放到她的电商网站上卖,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深受大家好评,被“中国社会扶贫网”授予“优秀管理员”荣誉称号,并登上国家扶贫日大会领奖台,这是全国唯一一位村级信息员获此殊荣。信息员郑菁家住山区瑶寨,原来靠摆地摊谋生,自家本身是贫困户,但在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开始电商创业后,不仅帮瑶寨村民在线上线下售卖农家土特产,自己还当上了脱贫攻坚信息员,利用空余时间走村入户了解贫困户情况与需求,汇总他们的信息发布到“中国社会扶贫网”上,体民意、解民忧、助民富,被永州妇联评为“最美创业”、永州市委市政府评为“十佳脱贫致富能手”、永州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为“自主脱贫标兵”等。江永县扶贫形象代言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湘菜掌门许菊云多次带领弟子为江永贫困户进行餐饮技术培训,把江永食材推介到全国近万家许家弟子湘菜馆,助力江永乡亲脱贫致富。

(四)全流程利益共享机制:“乡村旅游+生态扶贫”

共享发展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江永地处湘、粤、桂的“金三角”,是国家首批生态建设示范县、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江永还是女书的摇篮,楚汉文化与百越文化交融孕育的女书文化成为湖湘文化递向世界的一张闪亮名片。江永因此荣膺“中国最美的小城”、全国“最具文化品位的小城”和“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称号,被列为“全国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近年来,江永县立足县情,敢于创新,探索建立扶贫开发的新模式,在乡村旅游、生态扶贫方面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

1.变民俗风情为诗意山水,共享“以旅脱贫、以旅富民”发展之路江永县按照“中国著名的生活型文化生态全域旅游目的地”的总体定位,以及“惊世女书、香约江永,穿越千年,诗意田园”的旅游形象定位,打造中国知名的“生活型旅游目的地”、“研学旅游目的地”、“自驾旅游目的地”。突出江永文化、生态、休闲的特点和优势,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体系,促进旅游产品多元化。打造了文化探源、明星体验、研学实践、摄影绘画、乡村休闲、民俗风情、山水生态、营地露宿、康体养生、瑶医药膳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以春、夏、秋、冬四季为时间布局,精心推出了“春季—赏花闻香、夏季—避暑休闲、秋季—品香祭祖、冬季—农家体验”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产品,打造了《八角花开》《瑶山油茶品鉴会》等民俗文化旅游产品,通过举办洗泥节、赶鸟节、女书文化节、盘王节、农民丰收节、香柚节、紫荆花节等一大批重大节日,彰显农耕文明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涵化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在传承和保护女书遗产的过程中,建立了以原生态的方式展示女书习俗文化空间的“女书生态博物馆”,成功开发出湖南百姓喜爱的“新潇湘八景”之一,打造成了全国独具特色的女书研学基地。拥有1200多年历史的千年古村上甘棠,建成湖南省首家村史博物馆:上甘棠博物馆,全方位展示古村的村史文化、民俗风情和独特的人文魅力,成为了享誉海内外的湘西南古村落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和研学的基地。江永县还依托民族特色、自然环境开发打造了千家峒瑶族古都、兰溪勾蓝瑶寨、千家峒国家森林公园、燕子山和源口水库景区、“五香”美食、万亩紫荆花海、万亩连片油菜花海、四季果园采摘、农家乐垂钓等等具有独特生态风景、民族风情与农家风味的乡村生态旅游扶贫项目,加快“农业+”设计,实现农业与旅游、文化、休闲、服务等产业互促互动。2018年,向光村、河渊村、浦尾村等16个村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名录。2019年,率先建成全省首条乡村马拉松半程专用赛道,把千年古村上甘棠等潇贺古道古村串联起来,致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著名户外健身休闲旅游目的地。2019中国户外健身休闲大会暨“大美永州”大穿越在江永举办微马赛事等系列活动。

2.变家园为公园,释放“绿色减贫”发展红利江永县把整个区域作为公园规划,科学推动“百村百园”建设,全面推进净化、绿化、美化、亮化,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为让乡村“留住乡愁”,明确所有乡村坚守“五条底线”。即不能突破环境容量,不破坏自然地貌,不破坏自然水系,不破坏村庄肌理,不破坏传统风貌,对所有古建筑、古民居只许修缮,一律不准私自拆除新建,为普及生态文化、筑牢生态扶贫奠定基石。创新勾蓝瑶寨绿色减贫模式,借全县农村环境整治的契机开展了村垃圾回收,池塘沟渠清理,种植荷花、向日葵等有利于观赏与自然净化的水生植物,对村里应有的山泉泉眼进行了环境整治和实施保护措施,修建保护亭等,在沟渠整治过程中保留原有的水滩、砂卵石等原生态风貌,在规划引领作用下,对古城墙、祠堂、楼牌、古居等古建筑进行保护与修缮,探索出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再加上自然生态禀赋的生态旅游模式,激活“绿色减贫”内生动力,为精准脱贫找到最佳途径。2016年9月,湖南省生态旅游扶贫推进会在江永县召开,“勾蓝瑶寨生态旅游”模式作为乡村生态旅游新模式在湖南省全面推广。2019年,勾蓝瑶寨入列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变村民为股民,建立长效利益联结发展机制江永县克服传统集体经济“投入单一、股权单一”的弊端,探索出“投入多元化、股权多元化”的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2015年提出“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的扶贫思路,探索“政府引导、集体经营、市场运作、村民参与”的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在贫困村兰溪瑶族乡勾蓝瑶寨成立村级旅游公司,以村支两委作为法人,村民以资源(土地、古房)入股成为“股民”,每年享受分红。引导村里自建“勾蓝瑶寨”网站,发展特色民宿、农家乐,举办特色节会,销售旅游产品。发动村里成立农业种植、民俗文化表演等合作社,村民自愿入社,抱团发展,群众白天下地搞种植,晚上登台变演员,实现“双增收”。该村成功创建为4A景区,先后被评为全国“公司+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文明村”、“湖南省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产业精准扶贫现场观摩会、全省产业扶贫现场会、旅游扶贫推进会均在瑶寨举行。2019年,全村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00万元,村集体纯收入300余万元。以勾蓝瑶寨旅游扶贫模式为蓝本,江永在全县开展推广,21个村吃上了“旅游饭”,村民“变身”为股东,发展乡村农家乐、客栈50余家,近6000贫困人口脱贫,共享旅游产业红利。

(五)全链接资金投入机制:“项目监控+金融扶贫”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引导农民全方位合作,是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江永县积极引导农民与村支部合作,为每个贫困户量身打造金融扶贫方案,实现了集体经济和金融扶贫取得新突破。

1.金融扶贫模式对贫困群体全覆盖江永县根据农村贫困户个人实际情况,科学实行“小额信用贷款”和“分贷统用统还”两种金融扶贫模式。面向有劳动能力并参与产业扶贫开发或自主选择了较好的小型农业生产经营项目的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实施“小额信用贷款”,经评授信小组确定后可获得1-5万元的贷款,由贫困户自主经营、自主还贷、自负盈亏。面向无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分贷统用统还”,由县农商行、县扶贫办、贫困农户、乡镇、扶贫经济组织签订五方协议,以贫困户名义每户到县农商行贷款4万元,县农商行将贫困户贷款直接打入扶贫经济组织,县扶贫办按基准利率贴息三年,三年内扶贫经济组织每年原则上按照信贷资金的10%固定收益扶持贫困群众,签约当天兑现第一年收益的50%,以后每半年支付收益一次,到第三年期限,由扶贫经济组织将本金还给县农商行。

2.龙头企业对扶贫联结全覆盖江永县在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政府主导型、能人带动型、企业运营型的扶贫联结机制。如依托“江永五香”资源优势,通过“政府+贫困户+企业+银行”四位一体的模式,建设夏橙资产收益扶贫项目,连片开发2500亩特色水果产业,对建档立卡的1034名残疾人和周边24个村4979名贫困对象进行有效帮扶。涉农企业与贫困户签订订单合同5685份。2019年,受到奖补产业扶贫的企业有17家,孵化龙头企业7家,农村专业合作社289家,带动26843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推广“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公司+基地+中介+贫困户”等经营模式,鼓励通过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带动,提高贫困群众的组织化程度,构建紧密联结、利益共赢的运行机制,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从中获得收益。全县262家企业或专业合作社与3213户贫困户展开利益联结,通过劳务输出、土地托管、订单生产、入股分红等形式,带动贫困户实现增产增收2000元以上。这一系列的龙头企业的产业带动和项目带动,最终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3.信贷支持对金融服务全覆盖为了发展江永特色产业,江永县大力引入金融资本,实现金融扶贫服务站贫困村全覆盖。协调金融部门在“江永三香”销售期对实行“三统一、三引导”的加工营销企业加大信贷支持,特别是优先享受相关金融产品的信贷支持。一是健全风险分担机制,以政府、银行、担保三方风险共担为基础,构建有效控制和分散风险的“政银担”合作贷款体系。二是规范贷款发放流程,使用风险补偿基金担保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先由经营主体申请,县经管局、县科商粮经信委等相关部门初审同意,经县扶贫办审核其吸纳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情况,报县政府审批同意后,由担保公司和银行根据审批意见开展贷前调查审核自主决定发放。三是严密监控项目风险,掌握融资担保项目运营情况,及时防范和化解风险,确保融资担保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与抵押担保公司、银行部门协调,为经营主体开展土地流转抵押贷款授信7000多万元,融资贷款4000多万元。经过严密的监督把关,至今无一例不良贷款,确保银行、企业、贫困户等“双赢”。江永县农担业务的蓬勃开展,有效破解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长期以来因抵押物不足而导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有力地支持了特色产业升级改造。

(六)全行业农民培训模式:“科技服务+文化扶贫”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将逐渐摆脱粗放型经营而向精细农业发展。精细农业的关键是现代科技的支撑,加快提升农民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江永县不断开展农民科技培训、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农民素质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1.专业培训形成“科技服务+文化扶贫”机制江永县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坚持培训促动,提升帮扶实效。一是全面培训贫困人员生产技能。以提升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一次彻底的摸排,健全完善有就业意愿和希望掌握一技之长的贫困户台账,整合人社、扶贫、教育等培训资源,围绕农村实用技术、电子、机械、针绣等技术,通过送技能下乡、邀请专家开展讲座、与农业院校合作培训等多种形式,让贫困家庭通过专业技能培训实现稳定脱贫。近年来已培训25800余人次,人均月工资达3000元以上。其次,重点培训科技扶贫带头人。实施科技扶贫行动计划,以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为重点,分类别开展“联合”“订单”“定向”培训,努力提高贫困户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扶贫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创新技术服务方式,推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等实用技术的培训,实现了贫困村的干部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技术培训全覆盖。再次,选拔培训农业科学技术员。实施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计划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建设,由各乡镇推荐学员,开办培训班,用农民想了解的知识、想掌握的技术和想懂得的管理作为培训科目,以理论学习结合田间实训的培训方式,致力培育出一批爱农业、懂农业、强农业的新型农技员队伍。2019年,共举办各类农民技术培训班25期,累计培训农民3560余人次,技术指导700余人次,咨询服务2500余人次,发放农业生产技术明白纸、科技书、政策明白纸等资料共计6万余份。现已通过考核遴选出69名农业技术指导员构成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深入基层指导农户开展新科技的农业生产经营,扶助农业新经济发展。

2.专家志愿服务营造“科技服务+文化扶贫”常态江永县成立专家综合服务办公室,动员和招募了一大批专家志愿服务队伍,经常义务为贫困户农民及全行业农民开展讲座或服务。与高校签署院校县农业科技合作协议,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到江永县,助力江永县打造再生稻、稻田养鱼、粳稻新品种示范区。组织开展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举办培训班19期,培训农民3100余人次,发放资料3500份。实施万名农技人员服务现代农业工程。组建了以李林教授为团长的省市县乡各级专家和科技人员的江永服务团,不定期地来江永开展各类科技培训。另外,江永县的各行业技术人员和专家也自觉加入专家志愿服务团队,每周星期五安排教师、医生、律师、农技员、电商达人等定期为村民进行义务讲授通识技术与文化知识,受到农民群众极大欢迎。实施文化振兴工程,做到“送文化”与“种文化”并重,依托“八馆八队八会”志愿服务平台和队伍,立足女书文化、知青文化、忠孝廉洁文化、瑶族文化等资源,开发一批文化产品、文艺节目、文化活动,为村民送上系列“文化套餐”,培育了一支50人的文艺文化队伍,每月开展特色民俗文化活动。

3.智慧讲堂建立“科技服务+文化扶贫”平台江永县以被省市列入“互联网+”基层服务改革试点县为契机,在县内9个乡镇20个村试点实施互联网+“235”模式,打造智慧讲堂拓展智慧服务平台。即建好县级“互联网+”基层服务运营中心、村级智慧乡村综合服务中心“两个中心”,推行三级联动运行、三员助力保障、三个纳入管理“三大机制”,做优产业帮扶、政务服务、创新创业、智慧教育、生活服务“五大服务”,让老百姓共享到更多“互联网+”发展成果。县级“互联网+”基层服务运营中心的智慧讲堂直接衔接村级智慧乡村综合服务中心,在智慧讲堂开展专家视频讲座、视频会议、视频宣讲等,或通过互联网发布农业技术信息、病虫害防治等,村民可以直接在村级智慧乡村综合服务中心或家庭联结的网络中收看,“五大服务”等问题均可以在互联网上一站式完成,大大提升了村民办事的效率。“智慧乡村综合服务中心”运营以来,为基层办理各类实事459件,为群众解决政务、生产、医疗等问题1650个。一是产业服务,包括农业技术咨询(种植、养殖、加工技术),农业检验检测(农产品检测、测土配方施肥),产业信息服务(农产品价格信息、农业产业信息)产品电商代销,金融贷款服务。二是政务服务,采取现场办结、受理前移方式将医保缴费和报账服务、社保缴费民政临时救助、“两项补贴”和孤儿补贴申请服务,宅基地申请预约办理,公司和合作社经营许可证办理24项政务服务下放,确保村民不出村,实现“一件事一次办”等。三是生活服务,包括生产和生活用品网上代购,电费、水费电话费、网络费代交,车船飞机票预订,酒店宾馆住宿预订,快递收发,医疗就诊预约(省市大医院也可)等。目前,试点村电商代购1225单,代购金额达365万元,为村民提供医院预约、水电代缴等服务1530次。四是教育服务,包括免费中小学在线课堂教学视频,名师在线解答等。现已提供科技服务、健康咨询、学生辅导410余次,受益人数5700余人次。五是亲情连线服务,连接公用微信号,可免费与外地亲人视频连线等。

(七)全天候组织支撑体系:“基层党建+组织扶贫”

团结动员群众是我们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任务,也是能否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的神经末梢,是攻坚克难的桥头堡。基层党员干部同广大群众最接近、最密切,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具体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近年来,江永县不断夯实基层党建堡垒,推进乡村治理职能下沉,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良好保障。

1.坚持党建引领,多措并举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江永县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突出问题导向,通过深层次调研、高起点谋划、实举措推进,创新“三个三”的发展思路,着力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上做实功、用实劲、求实效,不断推动村级集体经济达标过硬。一是挖掘优势盘活“三种资源”。盘活自然资产资源。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发利用好农田、山林、水域、土地等集体自然资源,通过招标等形式开发经营,获取收益。盘活地缘经营资源。针对部分城郊村、城中村以及靠近开发区、交通要道的村,充分利用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信息通畅、基础设施较好等有利条件,在发展二、三产业上走出新路。盘活人脉关系资源。充分利用好有地位和影响的本地官员,有资产和实力的能人老板,有智慧和家乡情节的学者游子,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因素等人脉关系资源,争取政策和项目,寻找市场和商机,促进集体经济快速发展。二是围绕市场开发“三大产业”。通过采取“支部+农民合作社”或“支部+产业协会+农户”等形式,积极发展传统种养业;在有条件的地方,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积极发展现代加工业;在有优势的地方,主动对接城市需求、服务城市居民,创办家政中心、村级企业、行业协会等,积极发展社会服务业。三是激发活力创新“三种模式”。实行出让租赁模式,通过集体积累或各方支持到城镇置办商业门面、到园区建设标准厂房、仓库等物业,同时将林地、水面、滩涂等可用资源,采取租赁方式稳定增加集体收入。实行入股合作(社)模式,村集体将村级积累或土地等资源投资入股农民合作社或农产品加工企业,按比例合股经营,风险与利益共享,从而达到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资”改革目标。实行村干部承包兴办实体模式,在有发展基础或条件的村,鼓励村干部承包兴办实体,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农民依靠集体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截止2019年底,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1080.71万元,其中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以上的有1个,占总村数的1.04%;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30万元的有8个,占总村数的8.3%;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10万元的有54个,占总村数56.25%。

2.夯实基层党建堡垒,打造过硬的乡村治理队伍严格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建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工作部署优先、资金安排优先、人才配备优先、政策支持优先、问题解决优先”的“五同五优先”工作机制。一是深入实施挂点示范工程。制订完善县委牵头抓总,相关县级领导挂点联系党建制度,加大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考核权重,将其工作实绩作为考核党员干部的重要依据,推动全县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建功立业。二是深入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狠抓村支两委班子建设,采取选派大学生村官、外村交流、县乡直派、社会公开选拔等方式选优配强村支两委班子,新一届村支两委平均年龄低于上一届8岁,致富能手占比超过37%。持续抓好村支两委干部大培训,落实“四类人员”政策,做好农村党员发展培育,不断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三是深入实施党员先锋工程。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充分发挥村支两委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作用,引导各村党员自愿认领治安巡逻岗、卫生保洁岗、志愿服务岗等,以实际行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村级重大事项决策,一律坚持“四议两公开”,让群众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表决权,群众满意度全面提升。

3.治理职能全面下沉,打造高效便利的服务体系重点抓好服务、城管、规划、接访四项职能下沉,科学有序推动村庄有效治理。实现村民服务不出村。全县投入1.5亿元,建成109个集党建、便民、文体、农业、医养、社会治理等服务于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让群众少跑路,办事更方便。实现城管环卫不出村。启动“城管下移”,指导村民环卫,建成一支保洁“三大员”队伍(一个保洁员、一个生活垃圾专员、一个分类指导员),以村、户为主体的卫生管护模式基本成型。通过完善村规民约、落实门前三包、健全保洁机制等方式,进一步动员全民参与,共建清洁村庄。实现规划管理不出村。全覆盖建设镇村规划站,完成了全县108个村庄规划编制,注重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道路空间等规划的统筹衔接,全力推进“多规合一”,为乡村振兴全面布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实现矛盾纠纷不出村。将“互联网+社会治理”向村一级延伸,探索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重点大力开展干部“下基层、访民情、察民意”活动,积极为群众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确保矛盾纠纷不出村。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零容忍的态度严打黑恶势力,抓好“一村一警,三员联村”模式,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村霸、乡霸、街痞”,敲诈勒索等问题,持续加大综合治理,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确保百姓安居乐业。 


课题组成员

陈文胜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中央农办乡村振兴专家委员、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三农专家组组长

陈红桂  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刘建荣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教授、博导

瞿理铜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副教授、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三农专家组成员

陆福兴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教授

蒋俊毅  省社会科学院办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彭秋归  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李  旭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教授

朱会玲  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执笔:陈文胜、刘建荣、瞿理铜、陆福兴、李旭、蒋俊毅、彭秋归)

蓝皮书|祁阳县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的实践探索全面推进(图1)

来源:《乡村振兴蓝皮书:湖南乡村振兴报告(2019~2020)》,社科文献出版社,2020年11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