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2025年5月24日 星期六

张红宇:增产增收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最本质的要求

[ 作者:张红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1172 更新时间:2020-12-22 录入:曹倩 ]

 一、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坚实的基础

第一个亮点,我们在党的十八大,特别在“十三五”期间,粮食连续保持六年的增长,今年的粮食总量达到了13391亿斤,比去年增加了113亿斤。事实上,2019年从粮食总量到肉的总量,到水产总量,我们都是世界第一,而且人均的占比都分别超过了平均水平,去年中国人均粮食人均在447公斤左右,肉类在55公斤左右,水产品在46公斤左右,分别超世界平均水平124公斤和12公斤,以及23公斤。也就是说我们的农产品,特别是资源性农产品保障了中国的吃饭问题。

第二个亮点,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特别是脱贫攻坚圆满收官。2019年农民收入16021元,继续高于城镇居民GDP增长速度,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再度缩小到1比2.64。特别令人关注的是经过八年持续努力,832个贫困县9899万贫困人口到今天脱贫攻坚任务完美收官,用五中全会的话讲这个成绩是令世人瞩目的,用总书记的话讲这个成绩令全世界刮目相看,是可以载入史册的一件大事。

 二、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最严峻的形势

第一个挑战,我们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供给国,解决了中国吃饱的前提下,中国农产品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如果说前些年依存度主要表现在种业,最近肉类产品对外依存度也越来越高。2019年生产的猪肉4255万吨,比2018年足足减少20%以上;2018年生猪出栏量是6.9亿头,去年出栏量是5.4亿头;2018年生产猪肉5400万吨,去年是4255万吨,在这个前提下,进口猪肉去年达到211万吨,相当于猪肉供给率是5%。

第二个挑战,在脱贫攻坚取得决战决胜的前提下,我们观察农民收入问题,去年尽管农民收入达到16021元,但是城镇居民收入高达42355元,城乡之间的绝对收入差距高达26338元,相对收入差距是1比2.64。1978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约是1比2.56,从这个角度来讲,五中全会明确提到到2035年,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和区域之间的差距要有显著缩小,这就意味着面临的任务非常严峻。

 三、农业农村现代化最核心的任务

第一农业要增产,要保障中国能吃饱吃好吃安全。我以为在新的形势之下,要牢牢树立农业产业的安全化,把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有三个选项:

一是稳面积。今年1号文件,包括5月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提了一句农业增产增收。在这个前提下要秉承粮食安全观,要在粮食安全观的前提下保证最大的底线思维,也就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粮食安全。

二是保总量。在严峻的形势之下,吃好固然很重要,但是总量更重要。在这个方面一定要排出农业产业安全的优先序,在粮食里面一定要保小麦和水稻,在畜类产品里面一定要保猪,在禽类产品里面鸡鸭鹅一定要保鸡。

三是挖潜力。挖什么潜力?挖藏粮于地的潜力,挖藏粮于技的潜力。我两个月前在山东调研、半个月前在浙江调研,发现改造盐碱地种沙漠稻、海水稻,把原来的不毛之地改造成高质标准农田,未来可期。

所以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要通过自己的资源解决自己的问题,通过自己的供给解决自己的需求问题。第二个重点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按照在解决脱贫攻坚方面的有效做法,以举国之力,在一个不太长久的时间内缩小城乡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在这个方面同样有三个选项:

首先,是不是可以借鉴脱贫攻坚的做法?制定农民收入计划,以十年为单元,以五年为单元,面向十四五,面向2035年,在农民增收方面特别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方面要有硬指标和硬约束,长期的指标一定要有约束。

其次,增加农民收入一定要树样板,我最近调研很多地方在解决农民收入方面的做法,城乡居民收入浙江1比2.01,上海1比2.22,福建1比3.33,从这个角度来讲,要树样板,应该在这个方面树立值得推广的成功经验。

最后,增加农民收入还是要千方百计,还是要四篇文章一起做,也就说怎么样增加工资性收入,怎么样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怎么样增加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收入。

作者系中国农业风险研究会会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乡村振兴思想家》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