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王本忠:实施质量变革 推动绿色发展

[ 作者:王本忠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8-03 录入:吴玲香 ]

宜都市白龙山生态家庭农场成立于2004年,经过10多年的艰辛创业,先后建起200亩柑桔精品果园,20亩无公害菜园,210亩生态鱼养殖场和1000平方米农家乐餐饮部,形成了集种植、养殖、餐饮、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农场。近几年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中,按照“一产形态,三产功能”的思路,通过实施质量变革,推动绿色发展,农旅融合的生态发展模式已经形成,正带领周边农户在乡村振兴中阔步前进。

高效种养,提高经济收入

农场组建后,农场主人彭兵在高效种养模式上进行了大胆探索。选择了四种方式:一是以猪、鸡、鱼为主体,确保常年提供农副产品;二是定植樱桃、枇杷、桃、杏、李、桔、柚等四季果树;三是建设4个大棚,保证有机私房菜馆的蔬菜四季自产;四是在水库东北侧建了一个弧形的垂钓设施平台,供客人体验垂钓的乐趣,形成观赏、体验、吃喝、玩乐、养心、健身于一体的模式。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打拼,每年可以出栏1000头肉猪、100吨成鱼、2000吨柑桔,农家乐餐饮收入80多万元,经济总收入达到768万元,支付农场固定员工工资42万元,季节性工资6万元;实施沼气入户工程解决了15户家庭的燃料问题;投资4万多元,铺设PE管2000多米。

生态循环,实施绿色生产

生态循环农业,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从事的“三高农业(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它不单纯地着眼于当年的产量,当年的经济效益,而是追求三个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把人类梦想的“青山、绿水、蓝天、生产出来的都是绿色食品”变为现实。

2009年彭兵着手狠抓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推广养猪、养鱼、种柑综合立体生态种养技术,研究了一套循环生态农业模式,将猪粪通过两个途径进行转化,收到明显成效。一条途径是:建沼气池4个,除提供能源外,利用沼液微灌果园、菜园和养鱼;另一途径是:利用猪粪养蝇蛆、蚯蚓,提供动物蛋白饲养鸡、鱼,然后把蝇蛆、蚯蚓的代谢物用来制作花卉肥料。形成了猪粪入池发酵生产沼气,沼气供农家乐餐饮燃用,沼液经过微灌塔为果园、菜园提供生物有机肥,猪粪和沼渣养蛆和蚯蚓为养鱼和养鸡提供饲料的立体生态循环模式。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排泄物实现达标排放或资源化利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显著增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实现了种养殖业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显著。

2010年11月4日,全国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现场会与会代表在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农业部首席兽医师于康震的率领下,参观了宜都部分现场。时任湖北省副省长赵斌,宜昌市委副书记李亚隆、副市长王国斌等领导参观了该场的生猪“150”标准化养殖模式,了解了彭兵的柑桔精品园标准化建设情况。

与会领导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这个场切实加强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的组织领导,加强标准化规模养殖的规划布局,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突出抓好畜禽养殖污染的无害化处理,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的产业化经营,大力推行畜禽标准化生产,工作创新,成效显著,经验值得学习和总结推广。

培育品牌,提升产品质量

牢固树立“品牌就是影响力”的理念,以绿色、生态、环保为目标,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以科技示范创新为支撑,依托自然山水,紧紧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统筹制定我场品改方向和品牌培育发展规划。

争创精品名牌。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加强宜都蜜柑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管理、保护规则,维护品牌声誉,确保品牌形象。提高了宜都蜜柑品牌的知名度。

开展“三品”认证。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加快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步伐。2014年农场已获得鱼类3项无公害认证、牲猪无公害认证和柑桔绿色食品认证。同时严格执行质量追溯制度,全部认证产品实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质量可追溯”,不断强化证后监管,全面提升品牌公信力。

强化市场宣传。借助各类会展、节庆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地理标志宣传活动,推介我场柑桔、猪、鱼产品,积极参加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等活动。

产品销售也磨炼了彭兵的意志。从卖柑桔到卖猪、卖鱼受尽了不少苦头。2006年我到东北销售桔子,一车20吨柑桔卖了8000元,除去运费和开支,倒贴2000元,原因是果品的质量差。通过培育品牌自己办起了精品果园。目前已在北方建立了三个销售点,每斤柑橘平均卖到1.5元,比过去增加3.5倍。

农旅结合,推动融合发展

在发展的实践中,彭兵充分认识到了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开发农耕文化,田园生态,自然生态禀赋等资源的重要。

2017年他建成了四个园区:一是生产园区。以柑桔、四季水果、蔬菜、养猪、 养鱼、养鸡为重点,形成农场年需产品的供给能力。二是采摘园区。保证了一年四季有产品,游客可以常年来该场进行采摘、体验。三是民俗园区。打造农耕文化,利用乡村特有的民俗风情、传统工艺、节庆文化、民间文艺优势开展观光、体验活动。四是休闲园区。以娱乐、度假、垂钓、饮食为重点,既能满足大人玩,也能使小朋友乐在其中。

这些功能的拓展,不仅改善了农场的形象,增加了人气,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该场的经济收入,重要的是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使经济形态变“绿”、发展质量变“优”了。

2018年,该场改革创新再出发。历史将铭记这个新的改革春天。充满无限遐想的家庭农场在实施农村振兴战略中,正用她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破浪前行的创新精神勇立时代潮头,有如一泻千里的江水奔向一个个无限精彩的未来。

(作者单位:宜都市老科协)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