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王建康:当代中国农村发展史的文学表达与人本认知

[ 作者: 王建康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7-16 录入:王惠敏 ]

读完这本以中央农村政策发展演变为主线的宏大著作——《一号文件》,深为作者无处不在的农民本位、史海钩沉的考据工夫、条分缕析的归纳推演以及探求真知的学术情怀所感动。我认为,这是当代中国农村发展史的文学表达与人本认知的一部非常成功的著作。

一、当代中国农村发展史的成功的文学表达

回顾历史,既是为了还原历史,更是为了总结经验教训,发现真理真知,以启示未来。作者在走访了大量历史见证人,翻阅了大量历史文献之后,用社会学家的深刻洞察和作家的细腻敏锐、优美文笔,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多个纬度对农村的发展变迁史,进行了深刻的还原,揭开久不为人所知的真相,以及真相背后所展现的朴素的真理。回顾这一历程,对于深化社会认识、整合社会共识、凝聚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农村更好地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书中所载合作化时期农户在其中的挣扎、消极抵抗,以及生产关系违背生产力的要求所带来的巨大破坏,再次验证了“经济人”假设,再次证明了意识形态说教在面对人的实际利益时的无效,再次证明了经济规律的不可抗拒。真理是脆弱的,常常被强权所压制,被谬误所掩盖,但真理又是顽强的。书中展现的杨伟名等农民思想家对真理的坚持以及最终的拨乱反正,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真理的不可战胜。

二、当代中国农村发展史的成功的人本认知

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的幸福感。政策作为硬性的、基本的制度规范,决定着生产要素的培置方式、人们的行为方式。政策应该是服务于发展,服务于人民。春江水暖鸭先知,政策的好坏 冷暖直接投射在基层,投射在群众的生计中,所以群众对政策的对错有着极为直观的感受和认知。但具有制定政策的权力的人,往往把群众视做无知的群氓,把自己看作富有远见的英雄,或者为了一己私利,背离人民意愿,违背历史规律。作者以中央涉农政策演变为主线,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政策主轴演进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小人物”的生存状态、所思所想。当我党农村政策教条化、脱离实际,违背农民意愿和社会发展规律时,群众生存状况急转直下,多少挣扎、多少艰辛、多少血泪,至今让人读来唏嘘不已。如书中讲述的洛川苹果第一人李新安大种苹果被看作不劳而获,工分一降再降,工分不如同村智障者。让人真切感受到我们主观设计的一些脱离实际的政策,会带来多么惨痛的代价!

相对于普遍存在的“把经济发展简化为数字,把社会发展简化为稳定,把出台政策简化为文字游戏”的简化思维而言,本书从始至终洋溢着浓厚的人本情怀,从人的角度看待政策的变迁,揭示了当代中国农村政策变迁过程中,政策与人的双向互动过程,还原了人的价值,突出了人的感受。也告诉了我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尊重群众意愿,保护群众利益,是政策制定的唯一路径。

三、走村入户广接地气,史海钩沉见微知著的成功著作

脱离实际是当前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大量所谓的调查研究基本处于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层次,看到的是表面现象,听到的是敷衍之词,凭借统计数据和新闻报道做决策,写文章,这已经成了当前突出的问题。莫伸先生为了写做《一号文件》,不借助官方渠道,甚至做长途班车走村入户,通过私人关系和朋友渠道访问历史事件的参与者、见证者,打开了受访者的心扉,也就打开了了解农村、深入认识农村的门户。书中的大部分素材都来源于此,书中的很多重要结论也来源于此。所以我说这是一本种在土里的书,必将结出丰硕的果实。

作者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此文为王建康所长在2013年7月3日《一号文件》研讨会上的发言)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新浪博客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