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高广金等:对湖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 作者:高广金 聂练兵 杨艳斌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2-26 录入:王惠敏 ]

摘要: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与大数据分析,阐述了全国及湖北省农业供给与需求两侧的结构现状与问题,结合湖北农业三大生态区域、三大支柱产业的实际,提出了三区三保三发展的改革思路,强化三个科技支撑作保障。

关键词:湖北;农业;供给侧;改革思考

湖北是一个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猪、鱼的生产基地,农产品短缺时期为国家做出过较大的贡献。而今,由于受农业生产成本的不断抬升,农产品比较优势降低,加之进口农产品大幅度增加,对国内农业、农民增收造成极大的压力。2015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时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

2017年2月~5月,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劳模工作室”组织志愿者,深入到沿江平原、鄂中丘陵、鄂北岗地和鄂西山区,进村入户,下田调研,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学习,并利用大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的矛盾是世界性的问题,中国农产品是短暂的多了;湖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是低质的稻米多了,调结构的难点在沿长江流域地区。现将调研的情况综合汇报如下:

1、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水缺的大国,建国后60多年党和政府都在为解决城乡居民需求侧而操劳,党的十八大以后农业获得了全面增产丰收,加上进口,农产品市场主要矛盾由需求侧转为供给侧,一部分粮食出现暂时性、结构性的过剩,全面综合分析,我国农产品仍然长期处于需求侧的不足,进口农产品相当于国内11亿亩耕地的生产数量。

 1.jpg

2.jpg

全国农业供给与需求两侧结构的现状

从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农产品供给与需求情况看,呈现出棉花、油菜籽、玉米和稻米供大于求,大豆、植物油、食糖,以及奶、牛、羊肉严重不足的状况。棉花和油菜籽通过收购与进口政策的调整与改革,供大于求的矛盾开始好转,东北地区的玉米、水稻主产区的稻米分别库存2亿多吨和1亿多吨,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每年缺少8000多万吨大豆,成为需求侧的难点。农业部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抓三件事,即调减玉米、增加大豆、提升牛奶。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三平衡”,一是进一步提高和稳定粮食产能,努力追求粮食总供求的平衡;二是加强粮食品种结构的调整,努力实现供给和市场需求的平衡;三是注重创新和改革,通过农业科技、农业组织创新,降低国内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努力创建国内和国外粮食价格之间的竞争平衡。2016年国家已出台玉米的价格改革方案,对稻米的价格改革也将相继跟进。

湖北农业供给与需求两侧结构的现状

湖北是种植业、畜禽和水产养殖业的多宜与优势生产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及交通运输业比较发达。种植业中的粮、棉、油、菜、果、茶,畜牧业的猪、牛、羊、鸡、鸭,渔业的四大家鱼和虾、蟹等特,产量和质量都居全国前列。根据当前国际国内农业生产规模与经济效益情况分析,湖北的特点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优质棉、双低优质油菜,虽然有生产优势,但是缺乏效益优势;二是稻米有生产优势,而且在国家收购政策的保护下也有效益优势,但由于稻谷品种多,大米一致性差,缺乏市场竞争优势。在沿海地区从东南亚进口大米的冲击下,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凸显,全省每年多余80多亿斤稻米,尤其是早籼稻市场滞销,一旦国家采取市场加补贴的政策,将面临“湖北稻米向何处去”的问题;三是玉米严重短缺,每年调进50亿斤左右,满足养殖4500万头生猪、10亿鸡、鸭的饲料需求。历史的经验证明,农产品多了容易调减,少了很难再发展。

2、对湖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想法

在国家粮食、棉花去库存,畜牧、水产养殖保护生态环境,农业提档升级,农产品价格与市场接轨,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等大环境下,湖北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我们的想法是:立足三大生态区域(沿江平原、鄂中丘陵与鄂北岗地、鄂西山区)、做强三大支柱产业(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在“三区三保三发展”上下功夫。

生产上要依据市场和区域优势,因地制宜调整种养结构,转变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三产融合增加农民收入。方法上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调整思路,整合内部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措施上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站在更高的平台、宽广的视角,探索湖北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径。

江汉平原和鄂东地区

东经112°以东,北纬31°以南的荆州、仙桃、天门、潜江、武汉、黄石、咸宁、鄂州市以及宜昌市的东部、黄冈市、孝感市和荆门市的南部地区。现有耕地面积3000多万亩,农村人口2600多万人,是湖北的“鱼米之乡”,但也是我省目前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与难点区域。由于国家对棉花、油菜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消了临时收储保护政策,市场价格低,农民种植无效益;小麦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抽穗至成熟阶段受多雨高温影响,赤霉病重,小麦产量低、质量差,生产效益低。

该区域要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鱼池环境,防治面源污染。加大力度改革种植制度,因地制宜发展粮=经、粮=畜、粮=鱼等高效种养模式。改革水田种植制度,实行4个500万亩种养模式,即低湖田发展500万亩稻虾共作,提升经济效益;高产田发展再生稻500万亩,保粮食产能;丘陵塝田发展春玉米配晚粳稻500万亩,缓解饲料短缺,改善稻米品质问题;缺水田发展500万亩经济作物。旱地推广油菜-夏玉米或夏大豆、夏甘薯、棉花、花生、蔬菜,地道中药材等模式。

鄂中丘陵和鄂北地区

该区是东经112°以东,北纬31°以北的区域,包括随州市、襄阳市和荆门市的大部,孝感市和黄冈市的北部。耕地面积1300多万亩,农业人口900多万人,是我省小麦、中稻、玉米、花生、芝麻、落叶水果,草食牛羊及食用菌的优势区域。

该区域要切实保护好粮食生产能力,坚持发展机械化生产的优质吨粮模式。加大力度调整种养结构。种植业在坚持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调整一部分水源条件差易受旱灾的坡耕地,发展粮=油、粮=经、粮=畜高效种养模式。水田推广小麦-中稻吨粮种植模式;旱地发展小麦(马铃薯)-玉米(花生、芝麻、蔬菜、甘薯)模式,实行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生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于养牛、羊,或生产食用菌。

鄂西山区

本区范围是东经112°以西的地区,包括恩施州、十堰市、神农架林区、宜昌市和襄阳市的西部山区。耕地面积在1400多万亩,农业人口超过1000万人。是我省绿色富氧之地,种植业的主要作物有玉米、马铃薯、水稻、茶叶、水果、中药材、高山蔬菜以及食用菌;畜牧业突出的是生态猪、牛、羊;自然生态环境优美,也是发展旅游业的圣地。

该区域要切实保护好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为华北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输送优质水源。重点是围绕产业开发、精准扶贫发展生态农业,提高耕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坚持推广马铃薯、小麦套种玉米间作大豆或甘薯的种植模式,稳定粮食和茶叶、水果、蔬菜种植面积,努力提升种植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因地制宜发展油茶、紫油厚朴、杜仲、黄柏及牡丹等木本油料和中药材。

3、抓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三个科技支撑

湖北是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富集的地区,要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大力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体制与机制,需要在三个科技支撑上下功夫。

科技人才的支撑是关键

调查过程中,各地普遍反映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的人才十分短缺,需要加强两支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培养与使用。

1.1 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 

这是一支能够吃苦,能干实事,广大农民十分亲睐,非常需要的队伍。但是,由于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人员少、待遇低、年龄大、知识老化、难以适应新常态下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十多年没有进新人,年人均工资只有2万元左右,低于农民工的收入,不但行政上得不到提拔重用,而且技术职称上也难以晋升。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关怀发展现代农业、关心民生、关爱农业科技人员出发,建设好这支队伍,培养使用好每一位基层农业科技人才。

1.2 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 

当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操作的绝大多数都是年长、体弱、文化低的劳动者,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械和新信息等接收慢,推广难。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并制定配套的扶持政策,切实解决现代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科技成果应用,提高生产效率与效益等实际问题。

科技创新的支撑是动力

历史的经验证明,在重大的调整改革时期,都必须有科技创新成果作后盾。新一轮农业调结构、转方式,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有创新成果支撑。当前亟需的是农作物优良品种,尤其是生育期短的杂交玉米品种,抗耐晚疫病的马铃薯品种,品质优抗性强的水稻品种,适合机械化收获的双低油菜品种,抗(耐)赤霉病的小麦品种,地方特色中药材品种等,需要加大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尤其是种业的科研投入

科技产业的支撑是保障

没有农业科技产业的发展作支撑,调结构都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甚至会出现发展的产品可能形成新的供给侧问题,造成市场滞销卖难,给农民增收带来负面影响。要认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加快现代农业科技产业的发展,做好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种业、农业机械化生产、农产品加工与营销贸易等大农业全产业的科技发展规划,配套扶持政策。通过农业科技产业的发展,带动江汉平原、鄂中丘陵和鄂北岗地调优结构、提质增效,促进鄂西和鄂东大别山山区实现精准扶贫,全面实现小康目标。

作者单位:湖北省现代农业展示中心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湖北农业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