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钟波:精准施策 综合发力 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

[ 作者:钟波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1-12 录入:吴玲香 ]

经过多年的快速减贫过程,我国剩余贫困人口的脱贫难度越来越大。总结前期扶贫实践经验,分析脱贫攻坚取得的进展,对下一阶段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面临的挑战进行前瞻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综合发力,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

过去4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5564万人,每年减少1391万人。这充分说明脱贫攻坚取得了符合预期的效果。《扶贫蓝皮书: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7)》指出,保证全国各地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需要有比以前更大的扶贫力度、更有效的扶贫举措创新。

深度贫困地区的特点及其致贫原因的特殊性、复杂性,要求结合各地实际,健全和完善现有精准扶贫方案,优化和加强其扶贫资源的投入和分配。采取非常规的政策和举措,来帮助其实现脱贫目标。

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需要同步解决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和区域整体脱贫、贫困村摘帽三个层次的问题。因此,要根据这三个层次上的综合缺口评估扶贫资源需求,制定脱贫计划,计划应该包括资金、人才、土地等资源投入和所需的政策支持。在资源分配方面,需要根据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和计划,平衡区域、社区和农户之间以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扶贫对象脱贫之间的资源分配。

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方式,更需要兼顾长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和短期增收项目,结合各地实际,创新更精准的扶贫方式。

一是产业扶贫要因地制宜。产业扶贫,可谓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撒手锏”。想发挥产业扶贫的带动效益,实现定向“滴灌”。一方面需要探索建立连接贫困户与市场的组织形式,通过外部支持和地方市场组织发展,更多地借助电商扶贫平台,帮助各地的优势、特色产品实现价值;另一方面要寻求适合各地条件的资产收益扶贫、旅游扶贫等方式,拓展增收渠道。同时,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将发展前景好、风险较小、效益明显的产业项目纳入脱贫创业“孵化库”,让贫困户择优选择,并采取直接帮扶、委托帮扶和股份合作等办法,实现贫困户与产业项目、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的精准对接。

二是就业扶贫要“对症下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积极探索就业扶贫创新模式,精心打造就业扶贫新思路。一方面要根据各地特点,开辟更多的就地就近就业途径。特别需要研究和探讨在深度贫困地区增加以工代赈机会的可能性和途径,比如在条件允许的地区开展基本农田建设、生态环境工程整治等,既可以改善这些地区长期的发展条件和能力,也可在短期内为扶贫对象增加一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低收入农户的收入,为低收入农户提供就业和创业培训及就业服务,帮助他们增加就业和收入,将现行农业产业化扶贫和就业扶贫政策的受益对象适当延伸到低收入农户,完善农业生产支持补贴及配套政策。

三是易地搬迁扶贫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易地扶贫搬迁是实现贫困缓解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重要战略,其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社会工程。一方面既要精心组织做好安置住房、配套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也要依据不同安置方式,扎实推进产业培育、就业培训等后续发展工作,确保实现稳定脱贫。另一方面要解决“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区域性问题,不仅涉及当地人脱贫致富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需要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将移民安置工作与生态建设工程有机结合起来。

当前,向贫困堡垒冲击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广大扶贫干部要挽起裤腿沉到基层,撸起袖子苦干实干,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意志,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综合施策,打好组合拳,多政策、多途径、多方式综合发力,让贫困群众脱真贫、真脱贫,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

(作者单位:成都市蒲江县经济科技和信息化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