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不仅意味着提升常态下的政府能力,在当前中国转型时期,社会风险激增的情况下,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乡镇政府能够及时良好应对,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群众。因此,乡镇政府要强化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
首先乡镇干部要树立风险理念,有居安思危的意识。“风险理念”并不是杞人忧天,从长期来看,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从近期来看,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原有发展模式需要调整。在这期间,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因此,在变革时期,乡镇干部要树立风险理念,居安思危,充分认识到当前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矛盾性,认识到突发事件具有偶发性,更具有必然性。
其次乡镇政府要做好预防,防患于未然。应急管理的目的是使用少量的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的钱治疗。“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一是健全应急组织体系,依托乡镇党政组织机构,形成乡镇应急管理领导班子,强化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健全应急管理机制。整合和共享乡镇、公安、环保、民防、民政及安全监管、卫生计生、城管执法、防汛防台、市场监管、综合治理等信息资源,实现乡镇基层应急管理联动机制的有机整合。三是完善应急预案并常态化应急演练。乡镇应急预案要做到各个领域全覆盖,而预案制定出来后不能束之高阁,一方面要随着发展不断修订,明确信息报告、预警信息传播等关键节点;另一方面,预案要能转化为能力,要不断进行应急演练,可以采用实战演习、桌面推演等方式使其常态化。四是统筹应急人员与物资。突发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的自救至关重要,应急救援时人员协调很关键,因此乡镇政府在平时要对群众、自愿者等相关人员开展教育和培训,并对必要的应急物资进行储备。
第三乡镇政府要以人为本,快速响应。突发事件发生时,乡镇干部必须快速反应,但是“快”不代表“乱”,不是毫无章法的随意处置。干部要亲临一线,敢于承担责任,迅速决策,采取以人为本的措施,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突发事件发生时,乡镇政府必须能有效协调。一方面对内协调,多个部门同时行动;另一方面对外协调,能够使人民群众、志愿者、社会组织、企业和媒体各司其责,协调运转。突发事件发生时,社会秩序失常,公众心理承受能力降低,对事态臆想成份增加,很容易降低对政府的信任并出现谣言。因此乡镇政府要通过短信、微信、微博等多种信息通道,让群众及时了解准确、真实的信息。
第四乡镇政府要总结经验,有效善后。一方面乡镇政府要建立评估机制,对突发事件管理过程中的行为主体、客体、管理技巧、资源等进行综合评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当前的管理。另一方面要建立善后救助机制。从物资救助和心理救助两方面消除突发事件对群众和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县域经济报 第85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