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甘肃省陇南市扶贫开发为例
习近平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民群众。陇南市作为甘肃省乃至全国最贫困的地区,全市9县(区)整体被纳入国家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其贫困程度之深、贫困面之广、贫困人口之多、贫困原因之复杂、扶贫难度之大在其它贫困地区很难看到。多年来,陇南历届党委、政府不断创新扶贫模式、拓展扶贫途径,走出了一条独具陇南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贫困人口由2011年底建档立卡时的130.46万人(占全市280万总人口的近一半,占全省贫困人口的15.58%)下降到2016年的4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53%下降到16.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2621元增加到2016年的5859元。
一、陇南市扶贫开发的实践
1、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脱贫的政治保障
陇南各级党委政府在脱贫攻坚的顶层设计、科学制定脱贫规划、协作各部门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扶贫、整合要素资源和社会资源、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中始终发挥着核心作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更好改善。截止2016年底,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1946户;实施农村公路畅通工程2782.4公里,通公路的村3130个,占97.78%;解决了18.37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受益村2627个,占82.07%;通电话的村达3197个,占99.86%,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80%以上;通电的村3200个,占99.9%;通有线电视的村1190个,占37.18%。
2、多种扶贫方式助推全面脱贫
(1)产业扶贫。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输血式”和“救济式”扶贫只能解决当前困难,要“彻底”解决贫困问题,最终要靠“产业”来支撑,也才真正具备“造血”能力。陇南有着“陇上江南”、“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和“宝贝的复杂地带”(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语)之称,特殊的地理环境为陇南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按照“百乡千村产业扶贫示范工程”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原则,一批如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茶叶、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得以大规模发展,形成了“四产区、五基地、多片带”的总体发展框架,实现了农民收入稳定增加。2016年,特色农业产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贡献额达到2300元以上,全市特色农业产业基地面积累计达到1121万亩,特色农产品生产覆盖90%的贫困村。
(2)电商扶贫。陇南把扶持发展以特色农产品为主的电子商务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用好政府推动这一“有形的手”,探索出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协会运作、微媒助力“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先后在9县(区)1365个建档立卡村中选择确定了750个贫困村开展电商扶贫试点,形成了“一村一店”“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等多种网店扶贫模式,“把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成网络里的近在咫尺”这句口号在陇南已成为现实。截止2016年底,全市网店总数近1万家,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46亿元,累计达64.59亿元,新增就业17522人,累计达到7.18万人,电商扶贫对贫困群众的人均收入贡献额达到620元。被授予“全国电商扶贫示范市”荣誉称号,获得了“2015中国消除贫困创新奖”。
(3)生态建设和乡村文化旅游扶贫。陇南市有着天然的生态资源,森林覆盖率达42.5%。按照“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品一韵、一家一特”的要求,启动实施了“百村千户万床”工程,在基础条件和生态资源较好的125个村打造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形成了一批以生态游、休闲游、观光游、保健养生游、特色农业和红色旅游、地域文化体验游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示范村。截至2016年底,陇南市共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40个,其中,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个、省级旅游扶贫试点村12个,旅游人数达687.7万人,旅游收入13.37亿元。荣获“2016年全省乡村旅游扶贫创新奖”。
(4)双联扶贫。“双联帮扶”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结亲家”式的双联扶贫,使扶贫更精准。目前,在陇南的帮扶单位(省、市、县)达1200多个,“双联”干部达4万名。双联单位和双联干部集中精力谋发展、帮民富,通过培育致富产业、创建示范基地、培养致富能手,实现了贫困群众收入的持续稳定增加。
(5)金融扶贫。金融扶贫具有聚集和统筹贫困地区小额分散资金、优化产业资本的配置、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内生动力、帮助贫困地区稳定脱贫的作用。陇南推动财政扶贫资金贴息贷款、“三权”抵押贷款、精准扶贫小额贷款、双联惠农贷款和妇女小额贷款,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截止目前,累计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63.7亿元,安排3127个村互助资金6.2亿元。
(6)片区扶贫。扶贫越到后面难度越大,扶贫“效益”也越低,为此,陇南市实施了“片区扶贫”,把生存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落后、产业基础薄弱的乡、村连成25个特困片区(集中了全市76%的贫困村和60%的贫困人口)。按照先难后易、先扫盲区、先补短板的原则,形成特困片、贫困村、贫困户三个层面、立体交叉、互为补充、相互支撑的脱贫攻坚格局,实现了资源的整合和资金的效益最大化。五年来,已有90%以上的财政扶贫资金、80%以上的涉农项目资金打捆安排到特困片区,累计硬化通村公路1.2万公里、解决农村饮水110万人、完成危房改造9.2万户、易地扶贫搬迁7万多人,大大改善了贫困乡村面貌。
3、劳动力输出和易地搬迁是陇南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
(1)劳动力输出。劳动力输出已成为陇南贫困群众收入的最主要来源。陇南市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建立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采取基地培训、订单培训、定向式培训等有效培训模式,实现了“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目标。2016年输转农村劳动力67万人次,创收131亿元。
(2)易地搬迁。扶贫越到最后困难也越大,其根本原因是这些最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十分恶劣,在原地实现“全面脱贫”很不现实,易地搬迁就成为必然。陇南市紧抓国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机遇,因地制宜、科学选址,实施整村推进、以工代赈、危房改造、通畅工程、饮水安全等项目工程,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发展”的扶贫目标。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8亿元,建成易地扶贫搬迁点242个,搬迁群众2万户、10万多人。
4、注重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陇南在推进扶贫开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同时,文化卫生事业也得到大发展。截止2016年底,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到85%以上,适龄儿童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72%,所有贫困家庭中职学生接受免费职业教育;完成卫生室建设1055个,实现贫困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全覆盖;完成1365个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贫困村综合性文化中心全覆盖;每个县(区)建成2-3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培育2-3个农业科技示范户,每个示范户带动10-20个贫困户。
二、目前陇南市扶贫开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扶贫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
扶贫开发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是关系国家战略和国家发展全局的大事。它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持久的综合性工程,是“五位一体”的发展。因此,陇南扶贫开发不能就扶贫而扶贫,在“五位一体”发展下,不断补民生的“短板”,既重视当前发展,更注重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引导贫困群众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良好的道德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良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
2、防止扶贫产业趋同现象的发生
“双联”单位为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脱贫任务,往往采取投资见效快的产业来扶持,更多采取种植业和养殖业,帮扶部门间缺乏勾通,往往导致扶贫产业趋同现象的发生。如陇南市今年鸡蛋价格大跌,尽管有鸡蛋生产低谷期、禽流感和外销不足的原因,但大量扶持养殖户一哄而起是主因。因此,发挥陇南大数据中心的作用,收集帮扶部门共扶持了多少养殖户、每户养殖了多少只鸡、产蛋率及全国鸡蛋生产、价格、消费等数据,通过分析为党委政府提供详实数据进行决策,促进扶贫产业的良性持续健康发展。
3、教育扶贫是长效之策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陇南要全面脱贫并在全面脱贫后保持持续发展,关键是贫困地区广大群众自身发展能力,教育是解决此问题的根本。当务之急就是在扶“志”上下功夫,大力培植致富能人,抓好就业技能培训和致富适用技术培训的职业教育,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大力加强基础教育,试实行免费十二年义务教育或十五年免费义务教育,从根本上提高贫困地区整体素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4、警惕个别地区“数字脱贫”现象的发生
个别贫困地区为突出政绩或完不成任务就采取“数字脱贫”,“数字脱贫”不仅不能让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真正提高,而且影响“上层”决策及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如何防止个别地区“数字脱贫”现象的发生:一是对中央及省上“全面脱贫”政策和地方具体扶贫措施绝对执行;二是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由“输血式”扶贫转为“造血式”扶贫,由“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三是“全面脱贫”措施要看得见、摸得着、能执行,做到真正的“精准”,如易地搬迁、产业发展、金融帮扶、对结帮扶等;四是对“全面脱贫”进行“全面”监管,对查出的“数字脱贫”行为严肃问责和严惩。
5、防止“新懒汉”现象的发生
“打铁需自身硬”。由于扶贫任务紧,而更多青壮年又外出务工,个别“双联”单位就以“全包”式进行扶贫,让个别贫困群众产生了新的“懒惰”行为,认为只要自己“穷”,就一定有人“管”,这种行为一旦被更多人效仿,其危害是相当大的。陇南要自上而下倡导和鼓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要对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实行“有偿扶贫”,如能通过修路和水利设施、维护养护公路、植树和看护森林等劳动付出而得到“补偿”,这既能体现扶贫的“公平性”,又能调动贫困群众劳动的主动性,彻底消除“等、靠、要”思想。
6、加强村党支部建设
习近平强调“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陇南农村党支部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大力加强村党支部建设,一要从内部挖掘人才,把扎根农村的致富能手、退伍军人、个体户和外出务工返乡创业农民中的精英吸收到党支部中来;二是借助外力,以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帮扶工作为手段和契机,利用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资源优势,将他们充实到党支部中来,提高队伍素质;三是明确党支部职能,真正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扶贫工作——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摘编》(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2012年12月29、30日)
[2]《人民日报》 2013年12月26日
[3]《陇南2017发展年鉴》
[4]《陇南日报》2017年2月10日
[5]《甘肃日报》2017年1月29日
[6]《2017年陇南市政府工作报告》 陇南网 2017年3月30日
[7]《甘肃日报》2017年4月10日
(作者单位:陇南市委党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