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李大军:脱贫攻坚需激发扶贫对象内生动力

[ 作者:李大军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8-02 录入:实习编辑 ]

脱贫攻坚是当前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绝大部分贫困群众在帮扶政策的激励下,积极朝着富裕路前行。然而,近期基层反映当前少数贫困群众不良思想有所抬头,如好逸恶劳、不愿脱贫,漫天要价、威逼要挟,依赖政府、得过且过,互相攀比、一味“拼穷”,不养老人、强行分户等问题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少数贫困群众的不良思想倾向和行为,造成了极为不好的影响,严重挫伤了广大扶贫干部的积极性,伤了大家的心。“扶贫不扶懒”,对于这种不良思想倾向必须要破除,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升脱贫攻坚质量。

要加强教育感化,树立扶贫正确导向。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于激活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对存在不良思想倾向的贫困群众,要加强思想引导、教育培训、典型感化,组织贫困群众现场参观学习成功脱贫典型,特别是身边的成功案例,推动贫困农户转变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破除“等靠要”和“以贫为荣”的落后思想观念,积极引导贫困农户想方设法脱贫、千方百计致富,形成“思谋脱贫、主动创收、勤劳致富”的社会正能量。

要厘清脱贫责任,强化舆论监督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和帮扶干部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脱贫攻坚各项政策,但政府和干部不应大包大揽,如产业扶贫、农户入户便道等,不能政府全包,要让贫困户参与其中。对于坚持不配合的,建好台账、留足证据。对有好吃懒做、依赖政府等不良思想倾向和行为的贫困群众,要敢于厘清责任,建立结对帮扶干部尽职免责机制,敢于较真劝导、敢于宣教惩戒。要多角度映射扶贫对象存在不良思想带来的反面典型,使那些好逸恶劳、不愿脱贫、一味“等靠要”依赖政府的群众觉得脸上无光。

要强化乡村治理,塑造农村文明新风。要充分发挥各级结对帮扶干部的积极作用,组建乡贤理事会、完善村规民约,强化乡村自治。对好逸恶劳、不愿脱贫,漫天要价、威逼要挟,依赖政府、得过且过,互相攀比、一味“拼穷”等问题,进行村民自治和道德约束,情节严重的要坚决予以惩戒。要健全完善扶贫对象脱贫攻坚全程参与机制,全面保障扶贫对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强化扶贫对象的主体地位,让“脱贫思进、致富思源”成为扶贫对象的自觉行动。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客家新闻网 2017-07-31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