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杨军等:实施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需要新思考

[ 作者:杨军 武廷海 宫鹏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7-28 录入:王惠敏 ]

在人类历史上,中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城镇化进程前所未有。1995年至2015年,城镇化率从29%增加到56%,预计2020年将达到60%。伴随着城市中就业与财富的增长,空气污染、交通拥塞、耕地减少、鬼城浮现、慢性病发病率递增等问题也随之出现。

面对这些问题,2014年中国政府发布了《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5年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当然,并非只有中国如此,东南亚与非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正在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因此,人类住区成为2015年联合国制定的17个2015年后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也是2016年10月在厄瓜多尔基多举行的联合国“人居三”会议——“新城市议程”之一。

伴随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科学通报》杂志策划了一期关于中国可持续城镇化问题的专辑。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武廷海等多位教授组织了本期专题稿件。

中国可持续城镇化的科学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从1978年到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由18%提升到56%,城市人口由1.72亿人增加至7.7亿人,城镇数量也由193个增长到650多个。城市作为资源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已成为拉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火车头”。

城镇化水平变化,来源: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城镇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变革,同时也带来了空前的环境、社会、经济问题。

  环境方面,令人窒息的雾霾和水资源短缺,严重降低了城镇生活质量,威胁城镇居民健康。

  社会方面,2.34亿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家属迟迟未能市民化,导致社会不平等、留守儿童和农村空心化等问题,威胁社会稳定。

经济方面,过去在城镇化建设中过分强调规模和财政投资回报率,现在也显示出较大问题。2015年底,商品房待售面积已达7190万平方米,尚在建设中的15450万平方米。房地产市场扩张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房地产“去库存”已成为中国政府2016年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

面对日益凸显的环境、社会、经济问题,亟需反思中国的城镇化战略。

近年来密集的政策发布,表明城镇化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2014 03.16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

2015 12.18-12.21

第四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对城镇化工作的实施进行了战略部署

2016 02.06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

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了中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和解决当前问题的行动计划,具体包括八个部分:

  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

  提升城市地区功能;

  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

  提升乡村发展;

  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制定灵活的财政制度;

  加强城市住房政策;

  建设新型城镇化示范点。

较以往相比,这一轮新型城镇化规划和指导意见有两大创新之处,即强调以人为本和尊重城市发展规律。

以人为本,就是要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落脚点放在为人民谋福利、求发展之中。这与过去GDP挂帅、城市扩张主导的政策明显不同(2010年中国城镇用地面积比1990年扩张了将近3倍)。

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就是要反思“鬼城”现象,吸取经验教训,认识到城镇化不是强制农民进城,而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与2016年10月17-20日在厄瓜多尔基多举行的联合国“人居三”会议的《新城市议程》不谋而合。《新城市议程》呼吁建设“人人共享的城市”,倡议“确保所有人平等地使用和享受城市和人类住区。”

为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实现中国在“人居三”会议的承诺,我们需要创新思维和创新理念。显然,城镇化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问题,不能再靠简单的设计和工程实施来解决。顶层设计固然重要,但更需要复杂系统的科学观和多学科交融的方法论来实现。

中国城镇体系的布局不是一个简单的城市和区域规划问题,不能单纯地通过定性分析来决定,必须基于人口、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状况,对未来开展情景模式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对每个城市的增长规模和城镇化率,需要进行全球背景下的系统评估。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更好的工具。本期包含两篇关于这一主题的文章。

李雪草和宫鹏对城市增长模型进行了系统回顾。通过比较用地/交通模型、CA模型和ABM模型三类经典模型,深入分析了三者的建模原理、数据要求和应用范围。文章还对改善城市CA模型提出建议,如结合时间背景、开展情景分析等。

在另一篇文章中,李雪草等提供了一个使用基于方格网的空间精确CA模型的例子,建立了全球尺度上从低分辨率(0.5°)到高分辨率(1km)的不同尺度的未来土地利用数据库(2010-2100)。尽管该模型和数据还存在不确定性,但仍代表着发展高分辨率的全球LULC模型和数据库的第一步。这一模型的开放特征可以使其快速接入新的数据。

着眼于未来的同时,我们还需要从历史汲取养分。中国的城市有着将近5000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古人摸索出了多种建设城市的方法,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本期武廷海等以规划建设于公元前350到前206年的秦都咸阳为例,揭示出古人如何将天上星宿运用于城市规划。秦都咸阳采取“象天法地”原则进行规划布局,展现出古人对天文、地理的深刻认识,并对后世2000多年的都城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篇关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的文章可为当代城镇化进程中规划结合自然、提升城市文化提供有益的启示。

在另一篇文章中,喻朝庆等展示了几千年来中国城市的养分循环如何助力于食物生产而不带来环境污染。过去30年来这一传统的中断导致了城市环境中养分富集,而农业生产中则不得不使用大量化肥,这两者都是导致中国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重建传统的养分循环系统对环境和经济发展大有裨益,但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突破制度和技术的阻碍。

强调以人为本的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意味着更加重视城市作为居民享受健康和幸福生活的场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更好地理解城市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刘苗苗等的研究显示,快速城镇化显著地影响了中国1995年至2010年间流行病的转移。城镇化带来医疗条件的改善、基础设施的更新和人民收入的提升,这些变化进一步导致了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的增加和传染性疾病死亡率的减少。虽然数据模型显示出了疾病与城镇化率的相关性,但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如影响不同类型疾病的社会经济因素。

本期推荐的最后一篇文章是由杨军等撰写的评论。他们以植物和鸟类为例,讨论了城镇化对城市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论显示,由于本地物种正逐渐被外来物种取代,中国的城市环境面临生物均质化的危机。城市生物多样性对于居民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但遗憾的是这类研究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充分开展,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也不够完整。因此,亟需发展这一课题的研究,通过实地调研,采集城市基础数据,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现象和机制。

未来5-15年将是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所有利益相关者,包括国内外的科研人员、规划师、决策者、和普通公众齐心协力来保障中国城镇化的顺利实施。因为一旦失败,对中国或世界而言,都会带来难以估量的社会上和经济上的后果。

参考文献:略

作者科介:杨军,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武廷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宫鹏,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