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乔家堡村去哪儿了
编者按: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很多古城古镇古村主动或被动融入到了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的浪潮之中。依托古村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旅游产业,发展地方经济,这固然没有错。然而,现实状态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古村古镇中的原住民被边缘化,甚至如乔家堡村一般被完全迁移至别处。如果原有的生活方式被破坏,或是被取而代之,那么保护开发的意义还有多大呢?保护开发的目的本是永续利用、活态传承,然而没有了原住民的村庄,还能“活态”传承吗?值得深思!必须要明白的是,古村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不应该也不只是它们原生个性之“形”,更要有其文化生态之“实”。保护与开发是一对矛盾,如何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避免过度开发、过度商业化同样需要智慧。
乔家堡村位于山西祁县东部,北距太原市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公里。据文献记载,乔家堡村初建于明洪武二年(1368年),已有近650年的历史。乔氏从洪洞县古槐树迁来定居,明洪武年间修筑堡墙,故名乔家堡。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乔家堡形成了以乔家大院为代表的晋商文明古村落,2013年9月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乔家堡村占有耕地面积3119亩,原有农户670户,共1775人,约有一半人口姓乔,可称为乔氏家族的血缘部落。原乔家堡村拥有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其中“在中堂”(即乔家大院)保存最为完整,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集中体现了我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在乔家大院周围既有乔家同族兄弟精美的宅院,还有乔家的车马院、寓客所、外花园、铺号等,又有村中的庙宇、宗祠、书院、戏台、水井等等。1985年,祁县政府依托乔家大院成立了祁县民俗博物馆,2001年,乔家大院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在20世纪90年代让“乔家大院”一夜成名,2006年的电视剧《乔家大院》又再一次点燃了晋中大院文化热潮。近十年来,依托乔家大院这一闻名景点,乔家堡村大力发展旅游相关产业,全村旅游收入每年高达2千余万元。
一、中国传统村落乔家堡村消失了
2017年7月12日中午,笔者按地图的导航来到乔家堡村的原址,惊讶地看到位于乔家堡村中心位置的乔家大院孤零零地矗立在一大堆废墟之中。笔者不禁感概:乔家大院,你寂寞吗?笔者已无法目睹乔家堡村昔日的模样,在废墟中除了发现一个孤独的古亭之外,只剩下几颗杨树、柳树和枣树。笔者不断在断壁残垣中行走,不禁扼腕叹息,中国传统村落乔家堡村已经消失了。
据调查,为了推进乔家大院旅游景区改造,将乔家大院文化园区打造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乔家堡村实施了整体搬迁工程。2012年底,位于村北的乔家堡社区竣工投入使用,工程总投资2.6亿元,占地面积163亩,建筑面积26.4万平方米,包括回迁安置楼房、综合楼、小学、幼儿园及附属工程,可满足村两委办公、养老院、老年活动中心、村卫生室和农村超市等功能需求。乔家堡村村民从2013年开始陆续搬迁至新建的社区,2017年初整体搬迁完毕,告别了世世代代生活的老村,告别了传统的生活方式。
为了探寻乔家堡村的原有面貌,笔者来到新的乔家堡社区。新的乔家堡社区包括南北两个社区,北社区修建较早,为一排排六层的居住楼房,楼房的外围有比较完善的公共设施,有幼儿园、小学、初中、老年活动中心、高级酒店。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三楼办公室,笔者发现新的祁县行政地图上乔家堡村已改为乔家堡社区。而原乔家堡村的平面图,细致到每家每户的具体位置,相对应的位置还有户主的名字,因为乔家堡村的消失,这张地图显得尤为珍贵。另外,笔者翻阅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志的图集时,从一张乔家大院的老照片中可以依稀看到原乔家堡村的一角。
二、中国传统村落乔家堡村消失的原因
1.配合5A级旅游景区发展
国家级5A景区为中国旅游景区最高等级,代表着中国世界级精品的旅游风景区等级。在硬件的要求上,5A标准从细节上、质量上要求更高更明确,主要体现在文化性和特色性的要求上“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5A级景区更注重景区的人性化和细节化,围绕为旅客营造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制定了很多细节,例如,硬件设施上,停车场绿化美观、路面特色突出、水体航道清澈等。而乔家堡原来的空间布局无法满足这些标准,需要拆迁规划。
为配合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乔家大院文化园区5A级旅游景区的建设,完善乔家大院周边配套的基础设施,与昌源河国家湿地公园一起形成“全域景区”的发展规划,祁县县政府选择并实施了整村搬迁,对全村所有土地进行了“一次性买断”。通过部分国有股权公开转让和企业改制,由国有控股企业改制为民营控股企业,山西乔家大院文化园区运营管理主体改为山西乔家大院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为了提高旅游收入,乔家大院景区的门票逐年增加,由最早的20元涨到40元、61元、前院72元后院76元分开卖票,再到现在的通票138元。
2.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祁县县政府通过村庄整体搬迁,达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效果。乔家堡村采用土地置换的形式施行整村拆迁,将原来的乔家堡村所有土地以拆迁安置的形式置换给政府,政府再将土地转让给社会资本,也就是成立旅游公司进行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为了更好的解决原乔家堡村村民没有了土地的问题,将原乔家堡村改为乔家堡社区,因此村变社区,村民变居民,居民也就没有土地了。另外居民所居住的安置社区,没有买卖权,只有使用权。
三、乔家堡村整体搬迁的影响
一是破坏了乔家大院历史文化保护的整体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对自然资源和文物等人文资源进行旅游利用,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资源、生态保护和文物安全的要求,尊重和维护当地传统文化和习俗,维护资源的区域整体性、文化代表性和地域特殊性,并考虑军事设施保护的需要。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资源保护和旅游利用状况的监督检查。整体拆迁乔家堡村破坏了乔家大院文化区域的整体性,周围的古院落、寺庙等物质文化遗产彻底被破坏,传统文化和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传承的载体。
二是影响了乔家堡村历史文化的传承。历史文化传承需要古建筑为载体,以古建筑中祖祖辈辈生活的原住民为主体,乔家堡村的整体拆迁导致载体消失,使这一代人的乡愁无处可寄托,使下一代人失去了传承文化遗产的机会。传统村落在我们手里丢失,我们的子孙后代再已无法享受到先人所创造的文明的荣光。
三是破坏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访谈中,乔家堡村原住民对比乔家堡村的昔日的繁华和现在的社区生活,留恋之情溢于言表,无奈之心难以名状。村民们搬进了新居,住进了单元楼房,生活设施现代化了、城市化了,但是,没有了独门小院鸡鸣狗吠的生活情趣,失去了街坊邻居隔墙搭话的亲密无间,更重要的是失去了生存的依托——土地。村民反映,住在高层,鸡不能养,粮不能晒,太不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彻底被改变了。
四、乔家堡村整体搬迁的反思
传统村落在现代化的潮流冲击下如何保留传统文化的韵味?保护古村落与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提高生活水平是不是不可并存?拆掉老村,搬迁新区,实施文化旅游商业开发,打造仿古的新建筑伪古董,对乔家大院旅游来讲在短期内将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但是,对于保护传统文化,弘扬晋商文明来讲,未必是适宜的举措。乔家大院不仅仅是个旅游景点,它所体现和散发的中华文明优秀传统文化的气息是根植在乔家堡村这块自然与人文环境土壤中的。
传统村落有我们民族的魂和文化的根。现在,乔家堡村拆没了,乔家大院文化的根植土壤也就没了,乔家大院的文化底蕴将大打折扣。保护古村落与建设新农村,传承传统文化与发展旅游事业,难道真成了一种悖论?
“民族文化千百年,消失只需一瞬间”的“文化遗憾”让我们扼腕叹息,倍感心疼。为了避免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逐渐消亡,急需制定传统村落保护特别法,让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有法可依。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