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石明章等:一个三类后进村的美丽嬗变

[ 作者:石明章 冯发德 王本忠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7-19 录入:实习编辑 ]

  最近,我们老科协组织农业、林业、住建、国土、扶贫办、旅游等部门的老科技工作者,围绕三类后进村如何变化在五眼泉镇弥水桥村进行了7天的调研,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抓班子建设、抓民心凝聚、抓财务管理、抓科技发展同等重要。         

  一、主要做法

  五眼泉镇弭水桥村位于宜都市西南,全村面积13.7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803户,2418人。2014年以前,该村班子散、经济弱、群众怨,干群关系恶化。有一次,村委会牌子被群众扛到镇里去了,说“反正村委会是摆设,把牌子还给你们”。自2014年新班子上任后,充分发挥党总支的核心引领作用,不断提升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始终把为民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作为第一职责,把为群众谋利作为第一责任,实现了一个后进“三类村”的美丽嬗变。

  (一)理直气壮抓作风。民风好与坏,要靠干部带。在2014年村级组织换届中,创业能人刘大卫全票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为治理基础设施落后,无集体收入,干群关系恶化的乱摊子,刘大卫上任伊始就定下三条规矩,狠抓变干部作风:

  一是建立半小时响应机制。村民有事,干部必须半小时内到现场,能办的马上办,不能办的解释清楚。新班子上任以来,共接到群众反映近100件,全部在半小时内赶到现场处理,群众均得到满意答复。

  二是严格财务管理制度。坚持财务公开透明,工作餐支出采取AA制,村干部请客吃饭或公务外出就餐,一律自掏腰包,村招待费连续三年为零。

  三是密切联系群众。组织村干部开展民情大走访,了解群众的需求,收集村级发展的建议,先后走访700余户,收集意见建议60多条。干部作风的转变,切实改善了干群关系,形成了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局面。

  (二)严格要求抓队伍。“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该村将增强班子战斗力作为村发展的有力保障,干部带头,党员行动,群众齐心,积极发展村级事业。

  一是建强班子队伍。大胆提拔年轻干部充实队伍,村干部平均年龄为38岁。村两委班子采取“5+3”模式,专设监督委员会主任1名,推选村民代表43名,建立健全民主理财和民主管理制度。近三年来,村级阵地建设、美丽乡村、硬化公路等共涉及32个700多万元资金项目,全部顺利实施,未出现任何违法违纪问题。

  二是规范运行机制。建立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等制度上墙。将群众普遍关注的内容统一框定、定期公开,尤其是群众最关注的财务问题及时公开,对村内重大事情严格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一事一议”,引导村民群众规范有序的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三是架起党群“连心桥”。村党总支从改善基础设施和发展集体经济入手,带领群众团结一心,甩开膀子抓发展。三组一座桥被村民称为连心桥,由村党员干部带头捐款,社会热心公益事业人士积极响应,募集到4万余元资金用于修建而成,解决了150户群众生产生活不便问题;两年多来,该村实施电进山、路进户、水进屋,增加变压器3台,建桥7座,硬化公路17公里,修晴雨路13公里,解决了658户吃水难题,家家可用空调机,户户小车可进屋,人人吃上自来水,从根本上改变了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

  (三)瞄准优势抓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结合全镇“特色旅游名镇”定位,围绕“两溪两桥”(丑溪、拖溪、望佛桥、弭水桥)规划,依托村内丑溪自然风光,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休闲旅游观光产业,不断增强村级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以茶叶和柑橘种植为主导产业。建成500亩茶叶示范园,100亩精品柑橘园,并计划继续整合土地,扩大茶叶、柑橘种植面积。利用村内优势资源,结合“国土整治”项目,改善田间作业环境,打造生态沟渠道路,在做到美化环境的基础上彻底改变农田耕种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二是发展花卉苗木产业。该村按照“先改善环境,再合理发展”的步骤,与三川绿化公司达成发展意见,对九凤谷区域千亩农田进行美化绿化,采取“公司+村委会+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由三川绿化公司出资出苗,村委会和农户代种代管13.7万株紫薇树,农民每株增收5元,村集体每株得管理费1.2元,以套种形式在茶园定植紫薇苗木800亩,形成山边有茶、茶中有林、林中有花、花中有溪的格局

  三是推进生态旅游产业。该村通过招商引资,与三川旅游公司合作开发丑溪,建成三峡九凤谷景区,于 2015年6月20日开业。立足与景区互助共赢的思路,打造景村、景民深度融合发展模式:景区土地年固定租金收入10万元;以土地租赁流转方式入股九凤谷景区,门票收入2%归村集体所有,村集体年增收在40万元以上;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土地流转490余亩,租金收入30万元。

  四是推进“美丽家园”建设。探索出 “四化”(净化、绿化、靓化、文化)基本标准,启动美丽家园建设。重点对农户庭院、公路周边等区域进行“四化”改造,真正做到一户一特色、一步一景观。经过一年多实践,85户参与先行先试,72户通过验收,兑现奖补资金146万元。环境的改变推动了村民环保意识的提升,村民自觉维护周边环境,合力创建环境优美、风格协调、产业支撑、乡风文明的美丽家园

  二、主要成效

  旗帜的作用在于引领方向与力量整合。有了旗帜,就会有思想统一,就会有万众一心,就会有目标汇合。三年来,弭水桥村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民风得到根本好转。始终把凝聚民心、打造文明乡风同步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寓情于景、图文并茂的形式手绘出以“忠、孝、礼、义”、爱国、农居生活等为主题的一批富含深意的代表性文化墙30面;连年开展“五美之星”评选,几年来共评选出镇级“五美之星”5名、村级“五美之星”23名,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邻里感情升温。为给正月初二景区开业提供好环境,绝大多数农户在春节期间没有燃放烟花爆竹;区域内一批自主创业的农户共同呼吁对所售商品实行明码标价、互相监督,保障食品安全,并将共同签署的“诚信承诺书”挂在商铺门前。

  (二)人心得到充分凝聚。通过干部转作风、党员作示范,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都自觉带头支持村“两委”决定。九凤谷项目共征占、流转土地490亩、山林832亩,村民主动放弃土地征用及青苗补偿,积极配合,30天内全部达成协议。建设三峡九凤谷景区道路,群众主动放弃各项补偿全力支持建设,不到1周完成征地工作。项目的快速推进,直接引来市政府2000万元的投资。村党总支连续三年被镇党委表彰为“五星级”党组织,2015年,被宜都市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宜都市文明村、宜昌市文明村。

  (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引导和带领群众发展茶叶和柑橘,引进优良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茶叶品种经过改良,春茶上市时间早,茶味醇、品质优,在抢占早春茶叶市场先机上有较大优势。蜜柑经过品改后在宜都蜜柑品鉴会上荣获优质奖;三峡九凤谷被评为国家4A景区,年游客接待量达20万人次,先后举办了三届紫薇花节、紫荆花节,承接了宜都市文化艺术节、端午文化节、中国长江骑行节等大型旅游活动和赛事;围绕九凤谷已形成的旅游产业基础,发挥生态优势,打造生态旅游亮点,整合丑溪多个峡谷,千亩紫薇园等旅游因素,流转土地398亩、山林流转1200亩。打造华中“紫薇村”。2017年6月,被湖北旅游委公示表彰为湖北省旅游名村。

  (四)环境得到生态治理。美丽家园项目由于群众的支持,引来市政府三年300万的资金支持,已完成庭院“四化”改造100户。通过实施“美丽家园”试点,村内高旷或平坦处建成了具有服务功能的观景凉亭、停车场、候车亭等公众游乐设施,与丑溪及两边的樱花、紫微、垂柳、景观桥、农家乐等相映成辉,形成错落有致、功能分明、精美别致的生态景观带,所到之处处处绿、路路洁、户户美。2015年,荣获宜昌市生态村,被省林业厅命名为“湖北省绿色示范乡村”。

  (五)收入得到持续增长。村委会与三川公司签订租赁土地和旅游资源的协议,保障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的稳步增长,去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72万元,较2013年增加26倍多;依托旅游产业的带动帮助贫困户脱贫,集中安置精准扶贫户14户33 人。27名在册贫困户在景区及周边农家乐工作,2户精准扶贫户通过开办农家乐实现脱贫;景区解决周边200多名农民就业难题,带动发展农家乐20余家,鼓励农户自产自销有特色的农副产品。仅农副产品全年销售总额就超过 150 万元。农旅融合大步前进,农民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真正依靠产业脱贫致富。201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100万元,较2013年增加116%,农民人均纯收入18810元,较2013年增加83%。

  三、几点启示

  从弥水桥村的嬗变中,得到了以下几点启示:

  (一)抓好班子是前提。弭水桥村新班子上任后,带动一批中坚班子,夯实村级班子后备力量,不断在强基固本上做文章。建立村班子考核制度,周工作例会制度等系列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通过制度管人、管事,书记带头执行制度,充分显现班子活力,迅速扭转班子形象,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二)凝聚人心是关键。弭水桥村结合“两学一做”和党建“整市推进”,全面推进党员积分制工作,通过“集中公示、岗位公示、家门口公示”的形式来亮身份、亮承诺、亮职责、亮绩效。同时,坚持每年评选“五美之星”(勤、孝、净、诚、和),并采取多种形式礼遇“五美之星”,通过典型带动,凝聚民心,营造和谐乡风,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三)强化管理是重点。不断健全村级事务制度体系,保证村级工作每个环节、每个步骤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坚持“小事有沟通,大事会上定”原则,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均由党员会、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在公开栏和网上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让群众来当家,支部搞服务,树立了党支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形成了干群和谐、村情稳定、齐心干事的良好局面。

  (四)办好实事是核心。坚持“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的指导思想,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排查、筛选出群众反映较为突出的村民组织管理混乱、村级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村办公条件差等问题,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方法步骤、工作要求。通过建立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硬化公路,整治农田、堰塘,建成精准扶贫异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等一件件实事,使群众真正感受到党组织的关心和村级发展带来的便利。

  作者单位:宜都市老科协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