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马会勤等:无花果从庭院走向产业化的蜕变之路

[ 作者:马会勤 张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7-07 录入:实习编辑 ]

  无花果起源于波斯、小亚细亚一带,人类栽培无花果的历史长达数千年。我国的无花果是古代通过丝绸之路引进的,属于古代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明成果,已有 1000 年左右的栽培历史。多年来,大多时候还只是人们房前屋后的庭院栽植,所结的果实大家品一品,尝一尝,没有形成商品属性。那么如何使无花果从庭院走向产业呢?

  从庭院栽植到产业的发展机遇

  形成无花果产业的创新动力来自于市场的需要:

  一是市场对新型水果的需求。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增长,对水果多样性的需求也随之提高。苹果、梨、橘子、香蕉等大宗水果在人们生活中占比例大,人们吃多了,自然就想吃点新鲜的。

  二是生活方式改变所产生的机遇。对新水果的需求与人们生活方式变化有很大关系。几千年来自然进化对人的设计原本不是让人成天坐着的,人本应天天去找食物、吃杂粮。但是突然之间,人类一天要坐八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使得人类的进化赶不上生活的变化,而这些新水果能够对身体大有裨益。非常典型的一个案例就是蓝莓:人类眼睛本来是用来看远处的,而现在每天盯着电脑、手机,导致近视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而蓝莓对眼睛极有好处,自然而然,它就成为适应新生活方式的水果。类似的水果还有猕猴桃、石榴、巴旦木,也逐渐慢慢地从房前屋后走出,形成了生产、销售、加工完整的新产业。

  三是对品质的重新定义。面对新变化,市场对品质进行了重新的定义。过去的好品质要求糖越高越好,而现在发生了变化。从所做的葡萄消费者测评中,发现大概有 10% 左右的消费者开始抱怨葡萄过甜。现在人们吃水果已经并不单纯追求甜了,更多的是新鲜感等一些主观感觉,比如在冬天吃草莓等等。

  无花果为什么能形成一个产业

  果业的创新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奇思妙想,树种的本质决定了产业创新成功与否,产业发展要求一定的规模经济和价值链的闭环。

  首先,无花果栽培比较容易形成规模。果树本身受新生产方式的限制。水果产业一般都需要较长的培育期,投资回收时间相对较长。日光温室大棚是缩短生产周期的最佳方式,但是由于大宗水果往往树体较大,难以适应温室生长,但是新型的水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没有规模就形不成产业,果树的栽培规模要具有扩大的可能性。比如,在北京地区想种蓝莓就非常难,因为蓝莓种植需要酸性土壤,而北京地区是碱性土壤。无花果栽培管理容易,耐瘠薄,抗病、抗虫,基本上无需打药,品种多样,丰产性好。

  其次,无花果营养价值高,含有较高的果糖、果酸、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花青素和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具有很好的医疗保健功能,被誉为“21 世纪人类健康的守护神”,是第四代水果。

  无花果具有鲜食、休闲、健康、餐饮等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潜力及加工等附属产业的支撑。无花果鲜食非常好吃,含糖量从百分之十四五一直可以到二十几,可以直接加工果干、果酱、果脯、果茶、果片、休闲等多种产品,也可深加工的医药添加剂、高档食品辅料等的完整产业链。

  第四,无花果文化内涵丰富,具备新产业发展的市场基础。新产业的形成,必须有历史文化的积淀。欧洲雕像很多都运用了无花果叶子的形象。此外,无花果还具有地中海饮食文化的底蕴。在地中海地区,因为无花果膳食纤维、花青素含量非常高,已经成为欧洲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所以这就是无花果营销的一个线索,具有了时尚生活方式的支撑。

  第五,现代物流、加工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也是促使无花果产业化的积极因素。无花果的一大缺憾是保存时间短,但不必过于强调这一点。草莓原本保存期仅仅几天,但现在在冬天也能够吃到从南方运来的便宜、新鲜的草莓;大概在 80 年代的时候,北方地区很难吃到荔枝,而现在原本被认为特别不耐储藏的品种也来到了普通人家的餐桌。现在,在香港市场上能够购买到来自1800km外日本的无花果,但却没有找到大陆出产的;美国费城超市能够看到来自3800km外加州的无花果,现代冷链物流系统为无花果产业化提供了新的机遇。

  无花果产业发展路线图

  无花果作为一种健康果品,基本实现了规模化的有机种植。它在新的水果中认识度高,即使很多人没吃过无花果,但大都听说过这种水果,具有市场宣传的基础与优势。它是传统农业与健康、休闲产业的结合,也能够很好地与国家山地保护、立体综合环境开发利用结合,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产业。

  1.发展无花果产业要有合理规划

  目前,无花果产业参与者热情度高,但缺少合理规划,盲目性大;缺乏科学指导;合作欠缺;苗木定价盲目、质量参差不齐、描述夸大其词等问题。以无花果果片为例,什么样的果片是最优的?果皮应该是什么颜色,果瓤应该是什么颜色?市场需要什么样的果片?是否有专门的鲜食品种、加工品种?产地设定在哪里?目标市场是哪里?这些都必须做好规划。

  2.产业发展起点要高,实现标准化生产,提高商品性

  品种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消费升级抓手。色泽、大小、质地等特征是品种的流行的影响因素,如鲜食品种更注重中大果形、果形端正;着色均匀;果目封闭;厚果皮,较耐储运;丰产性好,较耐弱光;早中晚熟搭配。

  标准化、规模化栽培是产业化腾飞的基础,实行标准化栽培是产业化过程中提高商品性的重要手段,对后续加工产业也尤为重要。标准化栽培可提高管理效率,控制生产成本,增加通风透光、提高病虫害防治效率,从而提高品质和产量等;在生产过程中,同样需要注重食品安全问题,避免滥用生长调节剂、过度摘叶和病害造成的夜幕损失、连续采收型果品的病害问题。加强采后处理,对鲜食品种进行预冷,耐压性、内部稳定性包装升级;产业化贮运过程中防控果实衰老、病害问题。

  3.政策引导,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增强产品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中国的农业产业在某种意义上,必须实现农业和第三产业的结合。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之下,农村产业发展必须依赖城市经济,城市对农业产业支撑至关重要。也就是说,只有与城市经济相结合起来,新产业才具有发展的可能性。

  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生产环节、科研阶段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支持。政府的支持是产业发展的根本;产业与项目规划、产业促进、产业宣传关键点的把控;特色产业同时也是地区和政府的形象广告;

  产业发展需要一系列的品种、技术和研究支撑,科研和技术投入是必须的。目前我国国家科技资金也开始支持无花果研究,无花果基础研究是产业化发展的基石。加强合作和学习,强化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国外到访、国内出访,学习产业发展经验;强化与其他一带一路省市区的生产、技术与市场合作。

  无花果产业适合集中经营和合作社式分工模式。消费无花果的人群大多是社会中高端阶层,他们时尚、年轻;而生产者则是普通的农户,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匹配,这也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心理距离远的原因,难以实现产业发展的业态。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可以借鉴葡萄酒行业的经验,比如在葡萄酒胜地的波尔多,存在着一批供销商,他们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中间人,会营销,会“讲故事”,能够塑造出产品的高端品质。

  4.加强市场营销策略,宣传与引导

  要加强市场营销策略,宣传与引导消费者,提高无花果加工品的商品性,加强产品的创新与多元化;注重食品安全、品牌建设;提升包装水平(内在质量、外观吸引力);挖掘产品特色、突出卖点;通过论坛、美食比赛、文化节、主题公园等多种形式进行产区无花果产业推广,树立产区知名度,以平台促发展。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公众号 中农富通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