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要继续选派好驻村干部,整合涉农资金,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2017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蜀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施针讲究“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技艺可谓严谨精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要下一番“绣花”功夫,真是一针见血、戳中要点。脱贫攻坚和“绣花”异曲同工,同样讲究方式方法,皆集中于“精准”二字。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扶贫脱贫工作进行到今天,容易脱贫的大都脱了贫,剩下的大多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常规手段和以往经验往往效果有限,唯有狠下一番“绣花功夫”,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言必行、行必果,脱贫攻坚立下军令状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员干部群众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有效贯彻脱贫攻坚战部署,稳扎稳打,扶贫脱贫工作取得重大成效。2013年至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累计脱贫556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艰巨性和紧迫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因为剩下的大都是条件较差、基础较弱、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和群众”,实现2020年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任务甚是艰巨。“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这是党和政府对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言必行、行必果,这个目标不能动摇,必须坚决完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我们党立下的军令状。”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于兑现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庄严承诺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同时也对政府各部门和各级党员干部发出了向剩余深度贫困地区集结攻坚的动员令。
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脱贫攻坚需要精细作业
“军令状”立下了,最重要的是去深入贯彻落实。扶贫脱贫是精细作业,难在精准施策、要在落实责任、贵在持之以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扶贫关键是要精准发力,向基层聚焦、聚力。”如今,脱贫攻坚“七个强化”“五条经验”“三个必须”等四梁八柱的顶层设计已搭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就是落实责任、压实责任、基层发力、工作细化。
贫困地区的领导干部,唯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下基层、想办法、出实招,凝聚人心,积聚力量,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实施特色产业精准扶贫、易地搬迁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交通扶贫、水利扶贫、危房改造和人居环境改善扶贫、科技扶贫、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生态保护脱贫、社会保障兜底脱贫等措施,做到各项扶贫措施进村、入户、到人,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得到精准施策、分类扶持,真正实现扶持产业发展“改穷业”、实施易地搬迁“挪穷窝”、生态补偿“破穷局”、加大教育投入“斩穷根”、社会保障兜底“脱穷境”,切实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才能把扶贫脱贫工作扶到点上、扶到根处、扶到老百姓的心坎里。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关键期,贫困地区的领导干部尤其是驻村干部,一定要拿出气魄和决心,胸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志和胆识,盯住脱贫目标“紧”干,抓住关键问题“实”干,发动老百姓“群”干,精打细算“真”干,各级干部“带头”干,用干部的“脱皮”换来困难群众的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固成果、防返贫,脱贫攻坚要下“绣花”功
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绣花要得手绵巧”。“绣花”是一门既讲究技艺,更讲求耐心和专注力的功夫。一幅质量上乘的锦绣,需要每一针都绣得精、绣得准、绣得细腻,要值得去观赏、经得住推敲。脱贫攻坚也同样。脱贫是件慢活儿,容不得急躁冒进,脱贫也是件细活儿,容不得马虎粗心,一旦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必定会乱了章法。尽管“慢工出细活”,但是脱贫攻坚时不待我,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目标的压力还很大,各级党员干部一定要沉下心来,扎实推进精准脱贫,不能光喊口号、搞形式主义、“水过地皮湿”,更不能 “耍眼前花”、虚报数据、照搬经验。要敢啃“硬骨头”,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切莫幻想毕其功于一役。
中国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巨大,中西部农村贫困面广、程度深,相对贫困问题突出,返贫现象时有发生,脱贫任务极其艰巨。脱贫不单是要“输血”,更要“造血”和“扶心”。它要求各级党员干部要拿出“绣花”精神,将农村“穷根”摸透,根据贫困地区的特色,采用不同的“绣法”,制定专门的帮扶措施,打造特色亮点工程,建立一对一的帮扶机制,积极构建脱贫致富长效机制,在资金精准使用上进一步深化,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精准脱贫,不仅要有“绣花”布局精密、针针到位的用心,还要有“绣花”针脚均匀、线线相扣的细心,着力打破“扶贫—脱贫—返贫—再扶贫”的恶性循环,严防困难群众重新返贫现象的发生,不让一家一户在小康路上掉队。一些贫困户看似通过输血机制实现了脱贫,然而一旦遇到较为严重的天灾、疾病等情况,就极有可能“瞬间”返贫。因此,要对已经摘帽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进行全面评估,既要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又要对已经脱贫的群众“回头看”“回头帮”,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精准脱贫的“绣花”功夫那是需要一针接着一针绣,正面绣完反面绣,针针精准、丝丝入扣,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习近平总书记强的脱贫攻坚要下一番“绣花”功夫,是在脱贫攻坚初战告捷之后,面对今后脱贫难度逐年增大的实际而给出的工作态度、方向和指针。强调脱贫攻坚要下好一针一线的功夫,做到全过程精准。各级政府和党员干部一定要守好土、负好责,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找准实干支点,号准“穷根”脉搏,精准发力,步步为营,尽快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摘掉贫困户的帽子,让贫困群众尽快过上好日子。(执笔人:王晓东)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学习论理 头条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