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冯奎:培育特色小镇建设的运营主体

[ 作者:冯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6-30 录入:实习编辑 ]

  当前特色小镇的发展普遍较火,少数地方甚至过火,这都与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有关。在特色小镇发展过程中,政府干什么,市场主体干什么,如何合理分工、协同作业推动特色小镇的健康发展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地方政府在主观上有强烈发展城市经济的愿望,而在新常态下,大规模发展的条件不具备了,该怎么办?这时候打造特色小镇是较好的选择。这一轮特色小镇热,说明了两点:一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大城市向外辐射的阶段初步到来,中小城市、特色小镇与核心城市的交通、通信条件越来越好,人们对工作与居所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等,说明小而精、小而强、小而美、小而优特色小镇的模式,在我国未来的城镇化发展中有深厚的基础和长久的生命力。二是目前对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和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有些地方一哄而上去发展特色小镇,特别是政府部门有发热情绪,说明他们还没有抓住特色小镇的精髓,没有按照创新、绿色的发展理念去做,没有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没有看到特色小镇长远发展的趋势等。

   地方重视发展特色小镇,关键是要厘清政府与市场主体的角色分工。在特色小镇的开发和建设中,市场化的主体应是利益的享受者,也是成本的承担者。政府是主要的把关人,它的角色是去引导、管控与补救特色小镇建设。

  所谓引导,就是功能方向引导。特色小镇定位是什么、发展什么?政府对其没有决定的权利,但有引导的义务,通过愿景、理念等去引导。这些愿景、理念一定要体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长远方向。

  所谓管控,主要是规划与土地管控。一是在总体规划的管控方面,要严格按区域功能定位审批相关规划,实现“多规合一”,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二是严格管控违法违规用地的行为。如对目前一些企业以特色小城镇的名义违法违规搞圈地开发、与地方政府谋划整体镇域开发、搞大规模商品住宅开发等违法违规行为实施管控。

  所谓补救,主要是补救市场的失灵。如特色小镇公共服务不足,有些地方中小企业集聚较多,但关键的技术平台不够,需要政府部门去提供支持。
发挥市场的作用,将市场主体培育成为建设特色小镇的主体力量,这有利于特色小镇的长远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小镇的特色。市场意味着独特的、分散的、多主体的、多种诉求的决策机制。如美国、西欧等地的特色小镇往往都是市场主体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而我国政府往往实行集中的、单一的决策机制。如一些地方政府提出来要建一百个、二百个特色小镇,有些地方希望用短、平、快的方法来“造镇”,这都很难形成特色。

  在小镇建设上,政府要着手建立形成市场主体进入与退出机制,这种机制主要是建立在对开发运营企业的测评与考核上。建议特色小镇采取创建制,而不是审批制。一些开发运营企业,应按照规划和产业发展方向去设计特色小镇。政府部门不应提前给予其太多的支持,尤其在土地、资金等方面直接支持这些开发性企业自身。

  对于特色小镇的经营,政府要放手让企业主体去做,形成企业决策的良性循环。政府部门自身不能去经营特色小镇。如果政府自己经营,就没法退出,没法实现自我约束与管理。政府应着力改善区域的软、硬环境,在人力资源、交通设施和投资便利等方面作出努力。

  (作者为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国情国力》杂志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