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热点话题 > 农业供给侧

禹俊杰:对湖南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 作者:禹俊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7-15 录入:王惠敏 ]

把握“互联网+”大趋势 构建农业供给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结合国家近期开展的“互联网+”行动计划,探索研究我省“互联网+农业”供给新模式,对推动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信息时代农业与互联网融合是大趋势

当前,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及社会的各个方面,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逐渐向以信息技术支撑的网络化模式转变,农业与互联网融合是时代大趋势。

从国外经验看,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农业产供销各个环节大量应用,已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 美国,构建了涉农信息数据中心,全面采集、整理、保存大量农业数据资源;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进行技术推广和在线应用,实现了农业数据资源的社会化共享。英国,农业数据收集、处理、传输、应用都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电子化;农场普遍实行订单生产;利用二维码、RFID等信息技术建立了完整的农产品追溯体系。日本,通过传感器实时收集气象数据和农作物生产数据,实现科学合理耕种;利用互联网跟踪农产品的消费情况,方便及时调整种植计划;借助互联网实现种植技术与知识的数据化,确保经验能够得以传承。

从国内现状看,尽管“互联网+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互联网因素已然渗透到农业产业链的方方面面。农业电商发展迅速。2015年,我国共有涉电子商务网站3000多家,农村地区网购交易额达到3530亿元,同比增长了96%。在全国1000个县里,已经建成了25万个电商村级服务点。农技服务趋于智能。基于互联网应用的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正逐渐受到各类涉农主体的重视,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应用实践。据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测算,2015年,我国智慧农业产业规模可突破6000亿元。互联网金融惠及农村。2015年,农村地区的余额宝用户规模同比2014年增长了65%,数量占到整体的15.1%。80、90后是农村理财大军的中坚力量,占到农村用户总数的近80%。阿里、京东等互联网企业纷纷推出规模庞大的涉农金融产品,农村金融市场逐渐浮现机遇窗口。

二、必须把握住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好时机

“湖广熟天下足”,自古以来我省就是农业大省,且我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基础较好,早在2011年我省就已列入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范围,农村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电信、移动通信、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宽带已覆盖100%乡镇,92%的行政村,农村光纤网络覆盖达50%;“农信通”实现乡村全覆盖,用户已超过300万人。可以说,我省发展互联网农业潜力巨大,应该积极应对、主动谋划、把准方向,助推我省农业供给结构优化。

1、深耕消费市场,促进供需结合,向订单农业转变。通过互联网把供给和需求无缝对接起来,消除传统的农业产业链条长、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弊端,根据销售来组织生产,对产业链全要素进行重组,有效解决传统农业市场通路、资金短缺和食品安全三大疑难问题。如养殖产业与互联网结合,建立“组织化养殖生产+专业化屠宰加工+品牌化销售服务”创新经营模式,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预定以及实时监控从饲料养殖、屠宰加工到送肉上门的每一个环节。或者是通过互联网私人定制农场,消费者可租下一块地,通过无线监控摄像头,全天候、无死角的监控水稻生长,实时监控农耕细节,获得自家稻田种出来的原生态鲜米。

2、细作生产文章,推动数据整合,向精确农业转变。通过各种传感器节点构成监控网络,检测环境中的温度、相对湿度、PH值、光照强度、土壤养分、二氧化碳浓度等物理量参数,通过各种仪器仪表实时显示或作为自动控制的参变量参与到自动控制中,保证农作物有一个良好的、适宜的生长环境。使用各种自动化、智能化、远程控制的生产设备进行管理,采用无线网络联接大数据中心获得作物生长的最佳条件,为设备精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做得精确配方施肥、定点施药,帮助农业实现更高层次的精耕细作,确保增产提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

3、厚植生态优势,加强城乡融合,向休闲农业转变。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推动下,对农产品的消费,也不再限定于食品农产品,农业旅游产品也成了消费的热点。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融合了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的一种新兴产业形态。互联网的融入,将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产业融合,通过信息流打通休闲农业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将农业生产、手工制作、餐饮娱乐、观光旅游、体验住宿等融为一体,延伸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服务链,并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增强客户体验和客户粘性,促进休闲农业植入人们生活,提高生活品质。

三、乘势而上推动互联网农业形成新格局

当前,我省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困难。一是资源整合难。农业信息资源分布散,农业、国土、水利、气象等多个部门都有涉及,缺乏整体的统筹协调,且农业信息资源的数据规范和技术标准不统一,数据库不能互联互通,形成信息孤岛。二是信息推广难。农业信息网络终端建设不足,农户电脑拥有率较低。农民素质相对偏低,青壮年农民进城打工占比较高,农村整体素质呈现结构性下降。基层信息服务站点缺少稳定的资金投入和农业信息人才,难以满足农户需求,农业信息化应用能力不高。三是规模运作难。农村电商未形成规模,据淘宝官方统计,2015年湖南淘宝村仅3个,占全国比例仅为0.38%。80%以上的农户、70%以上的耕地仍属于分散经营模式,农业生产兼业化程度较高,难以形成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相对滞后。

要解决这些困难,发挥互联网在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亟需加强认识水平、发展方式、保障能力三方面的建设。

1、提升认识水平,注重“三识”。一是强化共享意识。互联网对数据信息的共享应用产生了强烈需求,应该做好顶层设计,破除条块分割,强化农业资源要素数据的集聚利用,积极推动土壤、气象、水文、交通、疫病监测及技术成果等数据共享,提升预测预警能力。推进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涉农数据资源的共享开放,加强数据资源发掘运用。二是提倡创新意识。既要破除固步自封的保守思想,树立与时俱进、大胆实践的开拓意识,积极把握住互联网创新创业的时代浪潮;又要创造宽容创新的环境,允许试错,容忍失败。三是培育工匠意识。农业将越来越成为科技和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农业工作者对产业长期耐心的关注和全身心地投入,不断提高自身在农业方面的专业性,这样才能让农产品和服务精益求精、至臻完善,才能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

2、优化发展方式,打造“三链”。一是畅通信息链。提高农业生产设施装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创新农业机械化推广机制,提高推广能力,加快普及主要农作物重点环节和关键农业机械化技术,鼓励应用智能监控设备、智能作业机具及装备。加强跨部门数据关联比对分析等加工服务,开展农业云计算应用,实施农业大数据分析。进一步加大农村宽带网和基站建设,填平农村与城市的“数字鸿沟”。二是延伸产业链。依托互联网开放的信息平台、强大的资源整合和数据分析能力、海量的社群用户,打破与农业产业相关的各个行业之间存在的壁垒,克服农业生产散乱弱小的弊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三是提升价值链。利用互联网建立农产品信息溯源制度,推进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标准在培育服务市场、提升服务能力、支撑行业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支持重点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系,共同打造农业品牌,通过品牌战略带动效益和竞争力。

3、增强保障能力,完善“三网”。一是拓宽交通物流网。完善农村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大力发展“互联网+流通”,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扶持农村电商发展壮大。二是构建要素保障网。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缓解农村空心化困局;鼓励专业化团队及人才,借助互联网提供远程智力支持;依托社会化教育资源,利用信息网络手段,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发挥互联网金融门槛低、效率高等多重优势,与农村传统金融实现快速、有效结合,提高金融配置的效率。引导土地有序流转,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是强化信息安全网。在法律层面构建和完善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在技术层面加快网络防护、入侵检测等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研发,保障农业信息在运用过程中安全可靠。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建言湖南十三五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