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热点话题 > 农业供给侧

罗必良:农业供给侧改革重在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

[ 作者:罗必良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5-20 录入:王惠敏 ]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于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与转型。我国农业供给侧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收购政策引发的结构性问题。我国实施的大宗农产品保价收购政策,强化对行为主体增加粮食产量而忽视质量的激励。以水稻种植为例。从微观主体而言,由于有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托底”,所以粮食主产区农户大多采用“两季种植”的经营策略,即一季保成本,一季保收益,诱发了农民追求产量最大化的路径依赖;从政府层面来说,由于粮食产量与财政激励的挂钩,导致产粮大县努力追求产量最大化以获取财政收入的最大化。因此,增加产量忽视质量、库存增加而国家财政负担加重,是种植户和地方政府的理性选择,由此导致供给侧过剩与不足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二是农产品价格扭曲的要素性问题。农户的生产水平、生产能力以及要素使用同样存在路径依赖问题。比如说,通过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容易增加产量。而采用新技术、种养新产品,则面临较高的风险;过高的农业劳动成本必然引发资本与机械的替代,而过小的农地经营规模又难以与资本技术密集的经营方式匹配,由此使得采用常规要素及传统生产方式,成为了农户的普遍选择。三是农业生产组织落后的组织化问题。这些已经受到了广泛关注。因此,解决农业供给侧问题,本质上就是要解决四个关键问题,即谁来种地?谁是农业经营投资主体?谁是农业技术进步主体? 谁是诱导需求和供给的主体? 应当积极促进土地流转到有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手上,并有效实行农业生产的专业分工和服务外包,着力推进农业土地与农业服务两个方面的适度规模经营。

为什么会出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和服务外包呢?农户的小规模、分散化经营,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诸如成本过高、技术需求不旺,农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等等。要想让有能力的农户回去种地,一定是规模化的农地,首先是动“地”。目前虽然总体上说农地流转率达到30%,但农地流转70%是转给普通农户的,可以说是“小农复制”。鼓励更多种植大户、有能力的人把规模做大,也会受到区域和产品特性的限制,例如丘陵、山区,难以做到规模化经营。有些水果种植适合机械化操作,有些水果不可以,还必须依赖人工操作为主。另外,农户土地规模做大了,显然会超出家庭的劳动预算,必然走向雇工。接着的问题是,一方面,农业领域的雇工和其他领域的雇工不同,其生产特性所决定的难以监督与考核,易于引发生产劳动的偷懒问题; 另一方面,农业领域的雇工成本越来越高,目前单日的雇工成本至少要80元以上,高的达到200 元,这就必然导致大规模经营主体需要用机器来替代劳动。所以,农业机械化是农业规模经营的基本趋势。应该强调,用机器替代劳动,面临较高的投资门槛,必须具备信贷可获得性,这涉及到农村金融市场发育问题。那么小规模农户怎么办吧? 那就是服务外包,意味着有一部分的人不种地了,不是经营农场,而是专门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就专门买一批的拖拉机来耕地、播种、收获,或者从事专业化的种苗培育、农资配送、植保防疫以及储存运销等。这在经济学中被称之为“迂回投资”。迂回投资既化解了单个农户的投资风险,也有利于专业化服务组织的规模化经营,并通过不同类型的专业化推进农业的技术进步,进而诱导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与产品质量的品牌化。农业生产经营可以包含多种农事活动。如果所有的农事活动均由一个经营主体独自处理,那么现场处理的复杂性以及能力的约束,必然导致农户经营规模的有限性。由此,进一步细分和盘活农地经营权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横向上来说,生产经营权可以分割为经营决策权(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与生产处置权(如何生产) ;从纵向上而言,农事活动及其生产环节则可进行不同形式的细分,从而形成精细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多样性服务。农业的专业化服务不仅仅包括生产性服务、技术性服务、营销服务,还可以包括处置决策服务等。例如,由农户购买机械转换为由市场提供中间品服务,则可能将家庭经营卷入社会化分工并扩展其效率边界; 水稻的育秧活动是可以独立分离的,能够由专业化的育秧服务组织提供;整地、栽插、病虫害防治、收割等生产环节亦可向专业化的服务组织外包。因此,经营权细分为不同的服务主体进入农业提供了可能性,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各种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均能够从不同层面扩展农业经营中的迂回交易与分工深化的空间。可见,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的一个重要线索是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两手抓”:一方面是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促进农地产权市场的发育,诱导企业家能力、资金、技术等等生产要素的集聚,推进农地经营的规模经济性;另一方面是通过新型农业服务主体的培育,加快农业服务市场的发育,诱导代耕、代种、代管、代营的纵向分工与服务外包,扩展服务经营的规模经济性。

作者系华南农业大学教育部长江学者、教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16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