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和服务外包呢?农户的小规模、分散化经营,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诸如成本过高、技术需求不旺,农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等等。要想让有能力的农户回去种地,一定是规模化的农地,首先是动“地”。目前虽然总体上说农地流转率达到30%,但农地流转70%是转给普通农户的,可以说是“小农复制”。鼓励更多种植大户、有能力的人把规模做大,也会受到区域和产品特性的限制,例如丘陵、山区,难以做到规模化经营。有些水果种植适合机械化操作,有些水果不可以,还必须依赖人工操作为主。另外,农户土地规模做大了,显然会超出家庭的劳动预算,必然走向雇工。接着的问题是,一方面,农业领域的雇工和其他领域的雇工不同,其生产特性所决定的难以监督与考核,易于引发生产劳动的偷懒问题; 另一方面,农业领域的雇工成本越来越高,目前单日的雇工成本至少要80元以上,高的达到200 元,这就必然导致大规模经营主体需要用机器来替代劳动。所以,农业机械化是农业规模经营的基本趋势。应该强调,用机器替代劳动,面临较高的投资门槛,必须具备信贷可获得性,这涉及到农村金融市场发育问题。那么小规模农户怎么办吧? 那就是服务外包,意味着有一部分的人不种地了,不是经营农场,而是专门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就专门买一批的拖拉机来耕地、播种、收获,或者从事专业化的种苗培育、农资配送、植保防疫以及储存运销等。这在经济学中被称之为“迂回投资”。迂回投资既化解了单个农户的投资风险,也有利于专业化服务组织的规模化经营,并通过不同类型的专业化推进农业的技术进步,进而诱导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与产品质量的品牌化。农业生产经营可以包含多种农事活动。如果所有的农事活动均由一个经营主体独自处理,那么现场处理的复杂性以及能力的约束,必然导致农户经营规模的有限性。由此,进一步细分和盘活农地经营权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横向上来说,生产经营权可以分割为经营决策权(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与生产处置权(如何生产) ;从纵向上而言,农事活动及其生产环节则可进行不同形式的细分,从而形成精细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多样性服务。农业的专业化服务不仅仅包括生产性服务、技术性服务、营销服务,还可以包括处置决策服务等。例如,由农户购买机械转换为由市场提供中间品服务,则可能将家庭经营卷入社会化分工并扩展其效率边界; 水稻的育秧活动是可以独立分离的,能够由专业化的育秧服务组织提供;整地、栽插、病虫害防治、收割等生产环节亦可向专业化的服务组织外包。因此,经营权细分为不同的服务主体进入农业提供了可能性,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各种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均能够从不同层面扩展农业经营中的迂回交易与分工深化的空间。可见,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的一个重要线索是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两手抓”:一方面是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促进农地产权市场的发育,诱导企业家能力、资金、技术等等生产要素的集聚,推进农地经营的规模经济性;另一方面是通过新型农业服务主体的培育,加快农业服务市场的发育,诱导代耕、代种、代管、代营的纵向分工与服务外包,扩展服务经营的规模经济性。
作者系华南农业大学教育部长江学者、教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16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